11连增奥秘 看“天下第一粮仓”榆树如何依靠科技增粮
粮食产量11连增的奥秘——看“天下第一粮仓”榆树如何依靠科技增粮
核心阅读
粮食增产最重要的“功臣”就是科技支撑。据统计,在确保粮食增产的众多因素当中,单产提高的贡献率超过65%。近年来,伴随着良种良法的配套,农机农艺的融合,各种高产品种、栽培技术、农机化水平等方面形成了有效的技术示范和推广体系。2004年以来,榆树市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粮食总产持续增加,2013年达到66.7亿斤,占吉林省的1/10,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榆树,科技力量又是如何转化为粮食产量?
又一季金秋,“天下第一粮仓”榆树再次传出了令人欣喜的数字:2014年,榆树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8.5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444万亩,总产预计351022万公斤;水稻播种面积108万亩,总产预计88000万公斤。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连续11年实现粮食增产。
“天下第一粮仓”靠什么支撑粮食的连年增产?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是以科技增粮为核心的“榆树经验”。
地还是那些地,种子变了样
关键词:种子研发科研创新
新看点:新品种玉米平均籽粒行数17.9行,一穗多得粮食32克,一公顷土地至少增产1760公斤
自打开始秋收以来,榆树市五棵树镇合发村农民李军格外高兴。10月8日,30多公顷的玉米都收割完毕,他家2000多平方米的院子,已经被玉米棒堆满,像一座座连绵的金色山丘,在清净碧蓝的秋日天空下,耀眼夺目。
“今年榆树风调雨顺,苞米长得好,我估摸着公顷产量能在1.2万公斤以上。”李军说,他这几年购买的都是榆树当地一家种子企业的种子,根据地块条件,选择五、六个品种分别播种。“种这些种子都保准,除了能保证产量,田间管理也容易。”
能得到种粮农民的认可,是科技人员王瑞林最欣慰的事。
53岁的王瑞林是榆树农业科技示范园平安种业田间园区技术负责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组织工作人员在示范园里收获示范品种。此时的田野里,大多数农民耕种的玉米已经收割完毕,而示范园里3米多高的玉米植株依旧整齐地挺立着。王瑞林介绍,这是他们公司的种子示范田,这个品种抗倒伏、抗大斑病,按照目前的测算,每公顷产量可达1.4万公斤。
为了详细说明增产效果,王瑞林给记者算了一笔精细账:这个品种的平均籽粒行数是17.9行,比较目前农民普遍种植的品种,平均多2行,一穗就能多得粮食32克。以一公顷土地保苗5.5万株计算,一公顷土地至少可以增产1760公斤。
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科技人员王瑞林的脸上呈现出与农民不一样的喜悦。明年,平安169的种子就将推向市场,后续一批产量高、抗性好的品种也已崭露头角。与王瑞林的一番谈话,让记者的内心对民族种业的不断创新充满了希望。
种子繁育,被视为农业科技建设的“第一公里”。据榆树市农业局局长张学介绍,为了提升“天下第一粮仓”的种子研发水平,榆树市委、市政府支持平安种业建成了县级一流农科院,农科院不惜重金聘请27名国内一流的育种专家和97名农业技术人才,还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创办分子育种中心,年投入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榆树几次粮食产量大的跨越都是从品种更新换代开始的,因此,下一次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也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品种的更新,作为农业部门抓住了品种,也就抓住了核心,让农民用上更多、更好的种子,从有限的土地里,获得更大的丰收。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张学如是说。
人还是那些人,技术变了样
关键词:技术引领科技示范
新看点:建成占地1951亩全省规模最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选择国内外2万多个品种组合进行筛选
在弓棚镇最大的农机合作社——喜迎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院子里,停放着一台黄色的大型农机。年轻的合作社理事长蒋恩凯向记者介绍,那是合作社刚刚买回来的“芬兰玉米籽粒收”机器,“这是榆树市第一批进口的‘籽粒收’,280马力,可以在地里给30个水以下的玉米棒直接脱粒,能降低粮食损耗10%以上。”
庄稼地里,280马力的大家伙过后,原本直立在地里的玉米直接脱粒,记者着实感受了一番现代化农业收割的“一气呵成”。既避免了收粮过程中的粮食损坏,也省去了储存浪费的情况。
在蒋恩凯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块印有“榆树市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牌匾。“我坚信,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蒋恩凯说,从2008年合作社成立以来,无论是农技推广还是新型农机,他都敢于率先尝试,蒋恩凯说:“我希望通过我的示范,能够让周围的农民看到实际的效果。”
“我们已经形成了卫星定位、整地、播种、除草、收获、脱粒、运输一体化的运作模式。”蒋恩凯介绍,目前,合作社托管土地1000多公顷,科技贯穿于玉米从种到收的各个环节。他说,育种时,用等离子技术对种子进行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率;春季深翻时,用大型深松机进行保护性耕作,40厘米的深度涵养了水源;播种时,实施精量点播,节约种子、保证株数;施肥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及时施底肥、追肥和叶面肥,及时补充营养;田间管理环节,有农业科技人员到地头,随时开展统防统治;收获时,适时晚收,采用先进的大型联合收割机,秸秆科学还田。
“这些科技手段,给我们合作社带来丰厚的收获。”蒋恩凯兴奋地说着。他告诉记者,下一步合作社将和市里的农业部门合作,在可持续利用土地方面展开新的科技探索。
其实,蒋恩凯只是榆树市发挥农业科技示范作用的一个缩影。榆树市今年还投资建成了占地1951亩全省规模最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选择国内外2万多个品种组合进行筛选。
在全省规模最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里,不同地块因为种植着不同农作物而变得高低错落。科技人员介绍,示范区里集中展示了农业新品种、种植新技术和田间管理的新措施。园区分为品种测试区、品种区域试验区、品种展示区、高产攻关示范区、玉米肥料试验区、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和蔬菜瓜果采摘园区7个功能区。
“虽然粮食产量一直稳步增加,但我们的种植方式一直是单一作物单一品种长年连作,土壤中病源菌加速积累,单一养分快速消耗,有益生物迅速减少,导致玉米大斑病、玉米螟,水稻稻瘟病和一些突发性病虫害频发高发。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科技。科技的推广,离不开示范带动。”市农业局副局长邵建廷说。
到农业科技节上转一圈,农民明确了目标、找到了差距、看到了科技增产的潜力。“这等于面对面进行培训,直接把先进的科技送到我们手中。”环城乡农民李广玉这样说。
为强化科技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榆树市财政今年投入726万元,分别为28个乡镇农业站、农机站购置了554拖拉机、免耕播种机、深松追肥机共84台,在各乡镇建立3万亩试验、示范基地,由乡镇农业、农机站采用托管或租赁等方式经营。新技术推广风险由市农业部门承担,形成了市里有示范园、乡镇有示范点、村里有攻关田,上下联动,多点多地示范模式。
活还是那些活,干法变了样
关键词:科技服务理念培训
新看点:全市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节本增效,一公顷地能节约555元,每年直接增加收益达到2.5亿元
采访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何亚荣,是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送科技下乡现场会上。
“以玉米保护性耕作来说,秸秆能回到田间一部分,还可以防止土壤的风蚀、水蚀。从2011年开始,全市大面积推广,去年70万亩、今年推广面积120万亩。每年冬春培训的时候,老百姓十分认可接受。”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科技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何亚荣说:“大棚育苗显得尤为重要,钵盘育苗能提高秧苗质量,提高有效分蘖,早育苗、早插秧。”
随同何亚荣回到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记者了解测土配方施肥的取样、化验等环节。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伟东用数据解读了测土配方施肥是如何节本增效的:一公顷地能节约555元的用肥成本,增产达到675元,每年全市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直接增加收益达到2.5亿元。
像何亚荣一样的农技推广人,常年坚持走村入户,肩负着将科技送到农民手中的使命,解决的是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那么,在农业科技服务的实践中,榆树市又是通过哪些手段,解决了农民们想办又办不好的事情呢?
——建设了榆树通航机场,现已有6架农用直升机,今年对7个乡镇集中连片的水田开展航化作业,防治水稻稻瘟病面积70万亩,有效控制了稻瘟病的发生,提高了水稻品质,产量也突破历史最好水平。
——对农田鼠害和玉米螟进行了统防统治,农田鼠害得到全面控制,玉米螟危害是近年来最轻的一年。成立病虫害监测和综合防治专业队,定期、不定期开展病虫草鼠害全面监测,及时发布预报和预警。重大突发性病虫由专业队统一扑杀,今年榆树市扑杀稻水象甲23万亩。
——国家农业部在榆树市实施的30个万亩高产示范片,所需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以及化控措施都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一提供,并派出712名科技人员通过包产入田跟踪指导,确保技术应用不走样。
——对玉米保护性耕作和水稻高光效种植所需机械在国补省补的基础上,每台机械榆树市财政拿出1万元又进行补助,新购置机械481台,使全市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20万亩,水稻高光效面积达到40万亩。
——农广校已组织100名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培训,在榆树市市内和到黑龙江四个县多点现场参观学习,让他们学技术、学管理,用现代农业理念发展粮食生产。
这是记者在农业局了解到的一组资料,正是有了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加上政府部门的重视,才造就了产粮大市今日连续获得粮食丰收、逐年增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