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之辩应从不可知走向“螺旋上升”

吴昊

9月7日上午,方舟子发起网友现场采摘煮食转基因玉米活动,并称“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此言论引起了知名电视主持人崔永元的强烈回应,两人由此开展了一场围绕转基因食品的唇枪舌战。此事件又一次让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热议话题。但是,真理究竟是否越辩越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是否会陷入不可知论的怪圈呢?

再看两人舌战:小崔代表着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普遍焦虑,方舟子代表部分专家推广转基因食品的信心和决心。实际上,类似内容的对战并不新鲜。说到底,争辩的焦点仍然是以转基因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问题。

众所周知,科学是追求确定性的,然而科学研究的过程却充满了不确定性。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已经争论了多年。总体来讲,科学家一般都倾向于支持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为转基因作物在产量、抗虫害方面具备普通作物无法比拟的优势,对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能够发挥巨大作用;而公众则对该技术持有天然的抵抗心理,担心还没有足够多的样本和研究时间能够证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然而,反对者却从未拿出确凿证据证明转基因作物的危害性。在欧美发达国家,围绕转基因食品的争论也始终没有消除,欧洲对于其始终坚持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美国也没有直接将转基因技术用于主粮的种植。

围绕转基因的争论逐渐沿着这样一个路径循环:支持者坚持转基因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并且从已有的试验研究结果出发认为该技术的安全,并且认为反对者不了解相关技术,属杞人忧天;反对者认为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无法短期内预知可能的危害,不应该发展这种“弗兰科斯坦式”的技术。这种循环争论如果持续必然陷入某种不可知论而显得毫无意义。

阿西莫夫曾说过,人类积累科学知识的速度快于积累智慧。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因此围绕转基因的争辩是必要且必须的,但要让争论不限于原地循环而升华为黑格尔式“螺旋上升”,不妨在争论的同时完善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标识、转基因试验作物的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并进一步扩展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科普,让更多的人了解转基因,从而才能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发展转基因技术,更好的为人类生存发展造福。(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文章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