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林西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赤峰市多经站《关于对全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林西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蔬菜办迅速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题调研组,进入蔬菜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林西县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思维定势,坚持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相结合,大户带动和群众参与相结合,建龙头、扩基地、增效益,蔬菜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呈现出高点规划、高速推进、高标生产的强劲发展势头,逐渐成为林西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6.5万亩,设施蔬菜8300亩,其中日光温室4000亩、大棚4300亩。主要种植品种有番茄、尖椒、茄子、黄瓜、圆白菜、架豆角、大葱、大白菜等,2014年蔬菜产量预计达20万吨,设施蔬菜产量可达1.6万亩。
二、存在问题及主要做法
制约林西县设施农业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脆弱,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二是市场发育程度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发展趋势仍不适应,产业化龙头企业极少;三是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菜农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四是服务和销售网络不健全,农民缺乏积极性。总体来看,我县的设施蔬菜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是比兄弟县县仍有较大差距。
1、品种布局。目前林西县棚室蔬菜栽培的品种以黄瓜、番茄为主的果菜类和以芹菜、小白菜为主的耐寒性叶菜类占到棚室蔬菜总面积的80%以上,草莓、红提、枣等特色设施果树产业也有种植。
2、生产设施。保护地是蔬菜生产的主要条件,尤其种类较多,大中小拱棚、温室。就保护地种类比例看,仍以地膜覆盖的塑料大棚为主,目前温室仍以蔬菜生产为主,名优特色品种甚少。从整体设施水平来看,已基本形成了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
3、技术水平。多年来,林西县蔬菜生产经过农业科技人员和菜农的共同努力,精心研究开发,大力引进推广,总结出了一系列先进成熟适用的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其中蔬菜优良品种得到全面普及,推广度达80%,正是由于这些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全县蔬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4、市场流通。目前蔬菜交易市场1个,年交易能力30万吨。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开发格局。全县主栽品种有番茄、菜豆、黄瓜、辣椒等,分别占到全年蔬菜总播面积的80%、总产量的90%、总产值的80%。产品在本地销量占总产量的85%,外地订单蔬菜占15%。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还未能完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市场销售半径很短,没有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5、基地建设。2013年,林西县建立设施农业园区6片,每片占地面积100至1000亩不等,主要以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经营,经营品种主要有火龙果、草莓、枣树、红提葡萄、樱桃番茄等特色产业;蔬菜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由0.3%增加到1%。这些基地的形成,有力地带动了全县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主要措施和做法
1、坚持规模推动,放大集约效应。坚持把连片开发作为推进蔬菜规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重点在做大单体规模和膨胀区域规模上下功夫,为设施蔬菜集约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抓流转夯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完善流转管理服务体系,通过入股、租赁、转让等形式,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形成大户带散户、引领周边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抓区域强辐射。大力实施小区域开发战略,强化核心区建设,在相对集中的区域连片成面,实现优势最大化,产生裂变效应、倍增效应,辐射带动形成了一批成区片、成板块、具有现代农业特色的示范区。目前,全县蔬菜形成了以林西镇、大营子、十二吐、统部镇和新城子等乡镇为重点的设施园区。三是抓典型重引导。坚持把典型建设作为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特色培育,着力打造亮点,全县涌现出了温室草莓、连体冷棚红提葡萄采摘形式,以高效果蔬示范、林业生产、生态科普和乡村旅游休闲为特色,以技术为先导,集产业示范、科普教育、观光休闲、农事参与和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另外,北部乡镇由于越冬困难等原因,形成了千亩冷棚设施园区,经营模式主要是以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与企业签订保护价收购订单,由收购企业提供种苗、技术、以及部分肥料等,此种经营模式几大的降低蔬菜价格不稳的风险,效益颇丰。
2、坚持投入拉动,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强化政府扶持。坚持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出台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专项资金、贷款担保、贴息贷款等方式,引导撬动金融资金向农业领域投放。去年,县财政直接投入设施农业资金达1100万元,对新建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补贴,补贴标准是日光温室每亩补贴4万元,塑料大棚每亩补贴7500元(补贴金额按实际面积折算)。特别是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整合扶贫、水利、农业等各类资金,向设施蔬菜产业倾斜。一方面,创新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园区化模式。为推进蔬菜种植实现园区化建设、集约化发展。二是循环生产模式。为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十二吐乡苏泗汰村确立了举农牧旗、建生态园、创有机牌、走观光路的发展思路,坚持走“粪—沼—菜”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即采取粪污综合处理技术将猪舍污水进行封闭式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用来取暖做饭,沼渣晒干后可以用作生物肥料,沼液进行有氧曝气处理后,出水可达到循环再利用标准,进行农田灌溉,种植有机蔬菜,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三是“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即分户管理经营,合作社重在服务,依托村组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资料供应、统一技术要求、统一市场销售。统部镇统部村双赢农机合作社采取这种模式,与企业签订保护价收购订单,企业提供种苗、技术以及肥料,使蔬菜种植由个体、粗放经营转为科学、精细、规模经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农户年增收2000多元。大营子乡东升村、新城子镇七合堂村、林西镇新兴村种植草莓、红提葡萄、大樱桃、枣、火龙果以采摘的形式发展特色生态设施农业专,其中2013年红提葡萄和草莓种植成功,获利颇丰。目前,全县发展各类农民种植业专业社300余个,带动辐射农户1.4万户,其中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国家级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市级示范社。
三、存在问题
林西县设施蔬菜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设施蔬菜投资较大,在县财政资金较为短缺的情况下,农户个人难以承受,导致全县设施蔬菜规模不大、效益不好、农户积极性不高。二是龙头项目不多。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较少,不能形成品牌优势。三是技术水平不高。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蔬菜产业技术人员较为短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普及率处在较低水平。
四、对策和建议
1、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强化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强化支农惠农政策落实,用足用好农业扶持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引导全县蔬菜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高寒丘陵区,以错季菜生产为主,瞄准北京市场,发展外向型蔬菜生产,力争到2015年,蔬菜面积由6.5万亩发展到8万亩。邻近林西镇地区,以高标准设施蔬菜为主,建立城郊型蔬菜生产基地。通过标准园建设,着力提升蔬菜产业化发展水平,力争到2015年,设施蔬菜面积由0.83万亩发展到1万亩。
2、龙头引导、市场运作,推动蔬菜产业全面发展。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扶持,通过内引外联等多种招商方式,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充分发挥其引导带动作用。在几大种植区域建立集散市场,建立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规范市场运作,扩大市场规模,在基地上建市场,由市场带基地。同时,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就地精深加工,提高加工、分级、包装档次,努力使无公害蔬菜向工业化批量生产转化。
3、内重培训、外重引进,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技术操作水平和市场经济观念,真正把农民群众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现有技术人员的再教育,促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在重点产业村社,采取聘用农民技术员的办法,解决产业技术指导人员匮乏的问题。特别是在日光温室建设方面,积极招聘一批有文化、有种植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分包日光温室的方式驻点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当地“土专家”、“种植能手”的作用,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