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种业呼唤更多的‘七十二;圣贤们出现

吉林:杨大海

近日习总书记提议召开的新世纪以来全国顶级规模的文艺座谈会,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吹响了冲锋的号角,为渐已中庸的中国文化产业规划了前进的蓝图,为新世纪中国文艺实现“中国梦”奏响了最强音。

会议邀请了中国文艺领域的德艺双馨的专家学者72人,还包括两名新新人类网络作家周小平和花千芳。似乎有孔夫子老先生72圣贤之徒之意。但笔者更看好的是总书记座谈会提出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播正能量,为中华民族的亘古文化贡献力量的魂魄与挺起民族脊梁尊严的最强音。传统意义的大家皆有出席,大家纳闷了,不见了老谋子 和本山大叔。俗套的毁三观的落伍了,在正义与大是大非面前:习大大的复兴文艺之路同样让人佩服和精彩!

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当年曾经弃医从文,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这一响亮的口号,先生也把他的笔尖之痛民族之志在当时的黑暗社会奋笔疾书,为那个病了的社会用文学叩问有些麻木不仁的心灵,为那个时代的阿Q精神的警醒振臂高呼,如今百年沧桑,六十年一甲子华诞,中华民族承载着复兴之路行走在圆梦的康庄大道上,但文化这一脊梁文学竞变得平淡中庸起来,文学需要百花齐放百家齐鸣,近两年甚至呼唤民族正义感叫好又叫座的好作品凤毛麟角,网购电商智能微信时代,但繁杂的世界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不能忘却。忙碌的人群中华民族最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德水准不能相忘于江湖。时代呼唤更多的德艺双馨优秀的文学艺术巨匠出现,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看一下中国文学艺术的昨天、今天、明天。发现身边的中国民族种业一如民族文化,呼唤更多的正义之声最强音,呼唤更多的自主品种尽快上市,期待更多育种家从默默无闻到精彩闪光。期待民族种业出现更多的梦之队。

一、关于民族种业深层次“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灵魂,是凌驾于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上的精神信仰,是一个企业的宗教,我接触的国内民族企业不是特别的多,但有特点的民族种业为数不少。三北种业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福,业以德兴”的企业文化曾经培养了一批忠诚的业务员和经销商,国内论关系营销中三北种业是做得很出色的一个。金色农华“大北农”精神企业文化更多地融入了军事化管理思想。特有的“老师”称呼彰显人文理念尊重的特点,包括登海种业,隆平高科,奥瑞金,辽宁东亚种业企业文化各有特点,甘肃金苹果种业提出的“学习蒙牛,打造民族种业第二品牌的口号,似乎有当年蒙牛的影子,但国内民族种业中有牛根生先生豪迈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思想和气魄者,并且能够实际落实到位的企业家却并不是特别的多。

二,琴瑟合弦的民族种业还有多少不合谐的‘负能量;声音

中国特色的民族种业发展到今天,也到了改革的深水区,在习总书记大力提倡的反腐倡廉中,农业科研院所专项经费似乎为某些个别单位及专家或领导钻了空子,一部分民族种业特别是民营种业乃至承受着缺少资金的切肤之痛,而大的科研院所却可以继续着衣食无忧过着绝不差钱的日子,也难免某些科研院所的专家亦不能脱俗。

院士李宁落马,涉嫌套取大量国家专项资金,不单纯是学术圈承受之惑,也暴露行业间“吃经费”的潜规则由来已久。

吉林省农科院X院长连带五人的窝案,据说涉及资金几千万元。

殊不知政府的监管似乎成了摆设,国家巨额项目经费的背后滋生着腐败的温床。

扪心自问全国那么多涉农或涉及种子企业项目资金又有多少说不清道不白,近期中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长宋建朝专程赴湖北专题调研农业科研经费落实情况,并组织专题座谈会,将科研经费监管纳入日程。以史为鉴,正人修身立业的专家们和领导们,但愿都与和谐社会一起进步,清白做人或为人师表,希望一少部分不是洗的清白,而是落地稳稳地做行事有为成功的科学家或企业家。

三、民族种业呼唤‘七十二圣贤们;的呼声有多么强烈!

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入新时代。

呐喊和呼唤并不完全源于对那首脍炙人口的《走进新时代》歌曲的热爱,更能包含所有种业人对民族种业热切的期盼和深深的祝福,所有种业人包括经销商都在翘首期盼自主产权好品种升起的同时,更期待民族种业的育种家育出更好的品种,中国种业更加期盼超越335和958的品种出现,正人正已的大品种引领未来的种业精英们出现。

民族种业的发展重点还是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民族种业。平凡中求发展,默默奉献中度春秋,为民族种业发展事业贡献力量的育种家是最可爱的人。能够坚守自己的阵地,敢于自主发展,坚持民族风格的企业家当属民族种业的中流砥柱。五味杂陈,人吃五谷杂粮圣贤之人当属不易,物欲横流,在这纷杂的物质社会能够保持修为正义品格更属高尚之人。能够保持一片自己纯净天空的种业人当属首善之人。发展阵痛中民族种业呼唤更多的七十二个圣贤们出现。献给新时期甘苦奉献的新老育种家种业人,排名不分先后···

袁隆平、李振声、李登海、郭三堆、张海银、傅廷栋、方智远、谢华安、程相文、程顺和等十位获选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袁隆平

水稻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主任。

他带领团队以1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为突破口,先后攻克了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等“五道难关”。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208万亩,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95年,他主持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获得成功,比“三系法”杂交水稻增产5%-10%。目前已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三期高产攻关目标,现正在正在攻关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

他先后荣获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联合国科学奖、粮食安全保证奖以及世界粮食奖、拯救饥饿(研究)荣誉奖、沃尔夫农业奖。

李振声

小麦育种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

他育成小麦和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新品种“小偃6号”,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50多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用远缘杂交获得的“小偃蓝粒”育成了以种子蓝色为遗传标记的蓝粒单体小麦和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系统,并建立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合作,开展了提高小麦个体和群体的光合效率以及光合作用产物的优化分配研究。筹划组织“渤海粮仓”项目,分离出耐盐小偃麦新品种和新品系。

他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李登海

玉米育种家和著名种子企业家,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研究员,国家玉米工程技术中心(山东)主任。

他是中国紧凑型玉米的开创者,先后育出具有高配合力的紧凑型玉米骨干自交系30多个,玉米杂交种89个,获得11项发明专利。“八五”和“九五”期间,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年最大推广面积占全国统计玉米种植面积的43.5%,占山东省玉米种植面积的82%。全国累计推广达11亿亩。多次创造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民营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上市。该公司已成为有10多亿元资产的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

他先后被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一等功、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农业科教奖、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奖。

郭三堆

棉花转基因分子育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他1994年培育出中国转基因棉花植株,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1997年,又成功研制出双价抗虫棉品种。1999年,双价抗虫棉在河北、山西等9省区推广,亩均增收节支200元以上。2005年,研制成功的“银棉2号”,在全国区试中比对照增产26.4%,成为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三系”杂交抗虫棉品种。截至2012年,我国自己研制的抗虫棉品种种植面积,达到全国抗虫棉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累计为棉农增收节支900多亿元。

他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为国产抗虫棉颁发的专利金奖。

张海银

著名种子企业家,现任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顾问、安徽张海银种业基金会理事长。

他1984年受命组建合肥丰乐种业公司,艰苦创业,从生产经营瓜菜种子起家。经过拼搏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以水稻、玉米为主的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子企业,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被誉为“中国种业第一股”。2002年退休后,创立民营的安徽荃银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荃银高科),再次从零开始创业。经过八年艰苦奋斗,荃银高科成为以水稻为主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2010年荃银高科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我国创业板的“种子第一股”。30年来他领导的两家公司推动了民族种业的发展,同时为民族种业培养了大量种业人才。2013年他个人捐资500万元,成立宗旨“励志种业、促进创新、服务三农、回报社会”安徽张海银种业基金会,用于奖励在种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

他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傅廷栋

油菜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72年,他首次发现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被国际上认为是“第一个有使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国际杂交油菜应用的第一个十年(1985-1994),加、澳、中、印及丹麦等国只审定(注册)了22个油菜三系杂交种,其中13个是利用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杂种。他因此被国际油菜界认作“世界杂交油菜学科带头人”。30年来,国内外应用波里马雄性不育育成的杂交种有100多个,累积推广面积6亿多亩。他育成油菜品种12个,累计推广面积近亿亩。

他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GCIRC)“杰出科学家奖”,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农业科学奖,印度MRPC“油菜研究终身成就奖”,中华农业英才奖,湖北省科技杰出贡献奖。

方智远

蔬菜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他从事蔬菜遗传育种近50年,和研究团队于上世纪70-80年代采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1号”和7个系列品种。80-90年代育成国内首批甘蓝抗病品种“中甘8号”、“ 中甘9号”,第二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中甘11号”和第三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8398”。这些品种具有丰产、抗病、抗逆等特性,比原来的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0%以上,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90年代以来,利用首次发现的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源,研究建立了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中甘21”等6个优质、抗病、抗逆新品种,推广面积超过1千万亩。

他先后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

谢华安

水稻育种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原院长。

他带领团队创制出20世纪中国杂交水稻优异种质,并有它配制出应用最广、持续应用时间最长、效益最显著的恢复系—“明恢63”。1984-1996年,以“明恢63”为恢复系配组、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的杂交水稻组合有18个。全国以“明恢63”为亲本选育出衍生恢复系543个,配成的通过审定的品种922个。1981年选育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63”,克服了第一代杂交水稻不抗稻瘟病的致命缺陷,从1986起连续16年种植面积居全国杂交水稻第一;遍布16个水稻主产省,累计推广面积近10亿亩,增产稻谷600多亿公斤。他先后主持育成10多个优良恢复系。进入21世纪后又育成36个审定品种,其中3个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

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王丹萍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程相文

玉米育种家,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研究员。

他扎根基层,艰苦创业,默默奉献,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农科所50年间,带领团队共培育出39个玉米新品种,其中国家和省审定的玉米杂交品种12个,为黄淮海地区玉米的不断增产做出重要贡献。他培育的“浚单18”、“ 浚单20”玉米杂交种被农业部列为国家重点示范推广新品种和全国玉米优势产区主推品种。“浚单20”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率先实现亩产超850公斤的突破,与上季小麦一年两熟合计平均亩产1548.8公斤,在国内率先实现万亩连片一年两熟亩产超“吨半粮”。“浚单”系列玉米杂交种长期是黄淮海区域的主打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

他1992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2011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程顺和

小麦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

他参与育成的扬麦3号、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等小麦系列品种19个。扬麦5号、扬麦158分别于1991、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扬麦158”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白粉病的难题。他育成的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6亿多亩,是建国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五、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导品种。

他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63”十五周年先进个人、江苏省农业科技功臣、建国60周年江苏省十大杰出科技人物;先后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奖。

能立住的是榜样,行走中的怕走样!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吉林杨大海QQ780017585,微信号ydh1972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