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建成茶实验室 用科技铸就皖茶未来
茶叶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若要问起茶叶的香气从何而来、茶叶特征性成分如何分离检测、茶叶的健康成分怎样更好吸收?很少有人能说个明白。安徽农业大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科研来破解这些看似简单又不简单的问题。
“学校的茶学科有7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创办最早的茶学专业,目前的实验室正是在此基础上组建的。”韦朝领教授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目前实验室共有9个研究团队,研究范围涵盖茶树种质资源与功能基因组、茶叶特征成分代谢与健康功能、茶叶安全生产与综合利用等多个领域。
“安徽是茶叶大省,但是茶产业发展一直相对滞后,我们希望借助科技手段,将现代化理念和手段引入这一传统产业,全方位促进产业发展、扩大产业影响。”韦教授说。
研建国内外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集清洁化、机械化和连续化为一体的大宗炒青绿茶生产线,开启我国茶叶大规模连续化、清洁化加工的先河;研建黄山毛峰等多种典型外形名优绿茶生产线,改写了传统名优绿茶只能依靠手工配合单机加工的历史;针对安徽茶产业发展中的有关政策、机制、技术和市场等突出问题,提出“关于加快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采纳……实验室成立以来,在收获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的同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大推动了安徽乃至全国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过去,茶叶的国际标准很多都是由其他国家制定,中国茶叶走出去面临森严的“绿色壁垒”。实验室成立后,积极参与茶叶国际标准制定工作,负责人宛晓春教授先后两次作为代表团团长参加国际茶叶标准化会议,担任国际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种茶工作组召集人,4项茶叶国际标准研究项目获得立项,一举扭转了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方面没有话语权的被动局面。
近10年,实验室为国家培养了不同层次茶学专业技术人才1000多人,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对相关学科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人才积聚效应也不断显现。1974年出生的鲍朝虎,是实验室里最年轻的教授之一,3年前,他从美国回到母校,从事天然产物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他说:“良好的学术氛围和雄厚的人才储备吸引了我,这里将是展现自身本领、攀登学术高峰的最佳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