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第六届理事会暨工作组研讨会在昆明成功召开

2014年10月21日-24日,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第六届理事会暨工作组研讨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中国、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的农业专家聚首昆明,围绕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进行研讨,并签署植物保护创新研究倡议书,还围绕大豆和陆稻方面的研究分别签署了备忘录。

本届理事会主席为越南农业科学院副院长Nguyeu Van Tao, 各国理事分别为柬埔寨农业研究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Seng Vang、老挝国家农林科学院副院长Linkham Douangsavanh、泰国国家农业合作部农业司副司长Suwit Chaikiattiyos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唐开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处处长陶大云、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合作组常任秘书李露以及合作组各国秘书和马铃薯、陆稻、大豆、甘蔗、植保、农业经济工作组中外领导、专家,云南农业“走出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6家成员单位代表共90余人出席了理事会。特邀嘉宾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专家白树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道、广西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何红及其国际合作处处长唐其展、广东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处马静和云南省科技厅赵志武副厅长出席了理事会开幕式。

科技厅赵副厅长在开幕上发表讲话,表示云南省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与云南等省区山水相连,自然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相近,农业科技合作具有天然条件上的优势。云南省政府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高度重视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农业科技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交流,其影响已逐渐深入人心,为次区域农业科技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今后,云南省科技厅将一如既往支持该合作组的发展,支持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为该合作组引领GMS区域农业科技发展,进一步强化对次区域农业科技在粮食安全、减少贫困中的效用,并为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的、全面的支撑。我院唐副院长在欢迎辞中说,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区域之一,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借助这一平台开展植物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期望通过本次会议加强合作,进一步发挥合作组的作用,引领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0月22日上午,马铃薯、陆稻、大豆、甘蔗、植保、农经工作组分别召开了研讨会,就2008-2013年的合作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并讨论了下一步示范计划、合作项目及方案等。下午,“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理事会上,讨论通过了各工作组5年来的合作报告和今后计划,讨论通过了合作组2015年工作计划。会上,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植保工作组的合作伙伴。云南省农科院与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相关研究机构以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科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科院、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签署了关于成立中国—东盟植物保护创新实验室的倡议书,该实验室将针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植物保护开展创新研究。此外,云南省农科院和老挝国家农林科学院签署了关于成立植物保护联合实验室的倡议书;云南省农科院和柬埔寨国家农业科学院签署了成立大豆联合研究实验室的备忘录;云南省农科院和泰国农业合作部农业司、老挝国家农林科学院、越南国家农业科学院分别签署了陆稻项目合作备忘录,将进一步增加陆稻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以及促进科技人员素质与能力提升。

此次会议是在中国农业部、科技部和云南省科技厅、外专局支持下召开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自2008年成立以来,先后成立了陆稻、大豆、甘蔗、马铃薯、植物保护和农业经济6个专业工作组,跨境农业科技合作获得好评,云南优质农作物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示范种植增产效益显著。开展合作以来各方已交换品种264个,筛选试验品种48个,推广示范适宜品种38个,示范面积6500公顷,培训科技人员和农户9209人次。(审核:陶大云、刘琨)

第六届理事会议全体代表

第六届理事会会议现场

签署“YAAS-DOA陆稻项目合作备忘录”

签署“YAAS-NAFRI-VAAS陆稻项目合作备忘录”

签署“中国—东盟植物保护创新实验室的倡议书”

签署建立“YAAS-CARDI大豆联合研究实验室备忘录”

签署成立“YAAS-NAFRI植物保护联合实验室倡议书”

晨农都市农庄参观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