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观察之孟山都的“转基因”世界宏图

密苏里河与密西西比河汇合处,是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这里被誉为西进之门,当年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拓荒者在东部的最后一站便是圣路易斯,再往西,便真正进入冒险的历程。争议中的全球最大农业生物技术和种子公司孟山都的总部就设在这里。

我们探访的是孟山都全球最大的一个研发中心。孟山都共拥有两万多名员工,其中包括四五千名科研人员,位于圣路易斯县切斯特菲尔德市的这座研发中心则有1200多名。传播官员Gary告诉我们,孟山都将年收入的10%投入科研,去年研发资金达16亿美元。而据中国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此前披露,目前中国十强种子企业年研发投入总计近6亿元。如此,总计还不到孟山都的十分之一。

此行我们探访的另一家同在全球六大农化巨头之列的美国陶氏益农公司(下称陶氏益农)则称,不便透露具体金额,但亦在数亿美元之巨。

并不是所有资金都被投入转基因育种,如孟山都约有40%资金被用于传统育种。这家因转基因彰名于外的公司,其传统育种实力常为人忽略。多年前,孟山都一位天才工程师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种切片机,可以将种子精确地切下一小片用作基因分析,胚胎部分则得以完整保留,种子仍能生长发芽。通过这种机器,研发人员就可以将经过基因分析拣选后的种子拿去种植,不再需要广泛地“撒播”观察,大大提升了育种效率。Gary说,这使得这个阶段孟山都比竞争对手快10-20倍,也让整个育种加快了两年。目前,孟山都与中国种子集团合作,重点发展玉米传统育种,在中国建有六个育种站。孟山都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休·格兰特(HughGrant)曾在接受财新专访时曾表示,中国的玉米产量每公顷不到6吨,美国则将近11吨。中国没有理由赶不上美国。

不过,转基因技术已经确确实实改变了世界种业公司的游戏规则。浙江人陶氏益农玉米生物技术产品科学主管宋平上世纪90年代便来到美国,已在陶氏益农工作了17年。他告诉我,现在的育种方式是传统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传统育种是基础,而转基因技术则植入个别基因,使作物具有特别性状。目前,抗虫、抗除草剂是最主要的功能,不过,科学家们也在研究增产基因。

迄今为止,孟山都凭借抗草甘膦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等品种,几乎独步美洲大豆种子市场。不过,由于长期使用草甘膦除草剂,现在杂草已经产生耐药性。这给各大种子和农药公司带来新一轮机遇。美国陶氏益农即针对此,使用“鸡尾酒方案”,其开发的Enlist系列新转基因大豆产品,具有三个叠加的抗除草剂基因,可以同时抗2,4-D、草甘膦和草铵膦,目前正在进行全球注册,上市后有望与孟山都媲美。而孟山都也在更新产品,抗除草剂麦草畏(Dicamba)大豆已研发多年,有望在同期上市。

当这些国际巨头打得火热时,中国公司和研究机构是寂寞的。就在今年8月,中国在粮食领域惟一批准过的植酸酶玉米、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三张安全证书同时到期作废。到目前为止,粮食作物商业化种植遥遥无期,这无疑让中国的转基因育种处于尴尬的位置。

转基因作物出现不过是这30年的事,其引起的争议至今未息,甚至在中国有愈加激化之势。所谓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上世纪80年代后期,加拿大、美国开始出现小规模的转基因植物田间试验。90年代中期,美国首次批准转基因植物大面积种植,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应用飞速发展的序幕自此揭开。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统计,1996-2013年,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由170万公顷(1公顷为15亩)增至1.75亿公顷,增幅超过100倍。美国、巴西、阿根廷是前三大种植国。中国位列第六,但种植面积仅为美国的1/15,主要是棉花,还包括番木瓜和白杨等少数几种。

虽然时有人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提出质疑,但至今为止,并没有经过审核的转基因产品存在安全性问题的可靠证据。美国环境最为宽松,对转基因食品不作标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称,对每一种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严格的审查,确保它们是无毒且对人体不会造成过敏反应。欧盟耗资2亿欧元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调查总结出结论:“至今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转基因对环境、或者食品和饲料安全有更高的风险。”近一年,舆论巨大压力已经打乱中国发展转基因节奏,或许出于对中国在转基因育种上落后于人的忧虑,甚至中国农业部也高调表态,目前在世界科学界没有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在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是有定论的。”Gary则认为,传统育种也有传统育种的问题,比如种植时花费人工以及大量喷撒农药。

不过,客观的质疑者称,转基因历史尚短,需要更多时间的检验。伦理上的追问如“该不该打破物种的界限”等则更为深远,答案重要,但在现世的讨论中不会有结果。

舆论和如环保组织等团体的诉求和压力已经在给种子公司带来实质影响。在孟山都及陶氏益农等公司,一个转基因品种的开发大致要经过发现目标基因,前期开发(包括安全性评估和市场评估)、开发、全球注册登记等几个阶段。负责陶氏益农全球种业的阿根廷人Rolando告诉我们,现在,随着审批愈加严格,从开始研发到上市,需要10-12年。一种新特性的研发成本约在1.3亿美元。其中不少花费在审批所需的各种实验。

而像大豆这样一半以上出口的产品,考虑市场因素,在中国等主要进口国没有通过该品种进口审批之前,美国国内的商业化种植也不会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