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中藏着哪些科技元素

10月9日,江西省鄱阳湖畔的珠湖农场,清风微拂,碧空如洗,初秋的暖阳照耀下,是千亩即将成熟收割的晚稻,黄橙橙的稻穗深深低着头,而剑叶却高高直挺,好一幅稻花香里的丰年图景,空气中仿佛能闻到粮食的香味。

珠湖农场是今年4月甫成立的中国农科院粮食生产技术中心设在江西的双季晚稻综合技术集成示范点。以中国水稻研究所为主,联合6家科研单位,将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方面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综合运用于示范点,发挥单项技术的叠加优势,达到节本增收的效果。日前,记者跟随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来到珠湖农场,眼前的这千亩水稻田究竟藏着哪些科技元素,我们为您一一揭晓。

新品种:

籼稻的产量粳稻的品质

在示范点,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两个新品种广两优7203和广两优7217。

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钱前告诉记者,这是两个杂交籼稻品种,适用于双季稻区作连晚栽培。作为杂交稻品种,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产量高并且口感好。根据近几年的测算,广两优7203在2011~2013年的试验平均亩产为535.39公斤、568.80公斤和543.62公斤,而广两优7217在2013年的国家区试平均亩产达到了573.22公斤。此前我国南方稻区1999~2003年的中稻、晚稻平均单产分别为468公斤和372公斤。说到口感,钱前说,人们总认为杂交稻的产量高但不好吃,而广两优7217的稻米品质能达到农业部颁2级,国标3级,口感直追东北大米,可谓是“籼稻的产量,粳稻的品质”。

在另一片稻田,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世华的得意之作——内2优111。负责经销的江西红一种业的总经理彭炳生曾多次电话程世华说,这是20多年都没有见过的长江中下游的最好品种。

程世华介绍,内2优111具有抗倒伏性好、适应性广、全能型抗病、米质好、产量高等优势,今年将冲击亩产750公斤的目标。它是农业部2014年度水稻主推品种。珠湖农场总经理赖华荣说,内2优111在增产提效方面优势明显,今年农场已经接待了58批种粮大户前来观摩,他们都表示要带种子回去推广试种。

作为我国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程世华对记者说,增产始终是水稻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而品种是一切技术应用的基础,科研人员要通过新品种的研发、试验、示范,以点带面实现“双增一百”的目标。程世华还为我们粗算了一笔账,目前全国晚稻平均亩产是415公斤,如果推广新品种保守估计增产50公斤,若覆盖南方晚稻主产区60%的面积,即1亿亩,那么每年将增加1000亿斤粮食。

新产品:

少病虫害让水稻长得壮

植物免疫诱抗剂,通过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统并调节植物的新陈代谢,从而增强植物抗病和抗逆能力。简言之,这是一种植物疫苗,增强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中国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李涛告诉记者,目前该产品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商品名称“阿泰灵”。在珠湖农场的示范田中,经过“阿泰灵”喷施4次后,水稻的有效分蘖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都得到了提高,各种病害发生很轻。不过现场也有专家指出,使用“阿泰灵”每亩用药、用工需30元,并不便宜。

和植物免疫诱抗剂“阿泰灵”相比,高效多元植物生长调节剂还有一个更生动形象的名字,叫“粒粒饱”。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陶龙兴介绍,“粒粒饱”可以有效延缓根系衰老,优化穗、粒、重的关系,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进而提高水稻产量。“使用简单,一亩用1包兑50公斤水,亩产能提高5%~8%。”陶龙兴说。

新技术:

为全程机械化提供保障

机插秧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第一步,而随着集中育秧的发展,取土成为了育秧环节的最大问题。

中国水稻研究所金千瑜主任带来的机插水稻轻型无土基质育秧新技术的最大亮点,就是以秸秆为基质的主要成分,并添加一定比例的其他生物质材料和营养元素、天然保水剂、膨化剂、粘结剂、促根剂和灭菌剂形成的无土育秧基质。与传统育秧基质一盘3公斤的重量,1.5元一盘的价格相比,无土育秧基质更轻便,一盘只有550克,更便宜,每盘1.3元,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不需施化肥,更重要的是,它在节省土壤资源的同时,为农村秸秆转化利用又开辟了新的渠道。

“各种秸秆都可以经粉碎制作成育秧基质,而且我们会根据比例调配,发挥各种秸秆的营养互补性。”金千瑜对记者说,目前这种无土育秧基质已经在全国推广使用约500万亩。

水肥管理是作物提高产量的关键环节。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丹英在现场为记者介绍了水稻好氧栽培技术。这是利用植物需水规律,通过以水调肥、调气,以气促根,促进水稻的物质生产、积累和产量形成,实现水稻生产的高产高效与环境友好。其实就是在植物需水时给适量的水,不需水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每亩可以实现节水3%,而增产5%~10%。”王丹英说。

新模式:

技术集成形成增产增收的合力

中国农科院农业机械化所为这次技术集成创新提供了激光耕整地技术和宽幅远程喷雾技术、高地隙自走喷雾技术、超低空无人机喷雾技术。农机化所研究员张文毅介绍,这些农业机械都是适合于统防统治的田间管理技术,也是目前农药喷施最先进的技术方面,虽然我国的单臂喷施和日本、韩国双臂碰施相比效率低,但价格仅为日韩的三分之一。

除了单项使用时能发挥显著优势,这些新技术在集成使用时也能形成促进增产增收的合力。中国农科院就示范实施了三种适用于晚稻早熟品种的技术集成模式,它们分别是:模式一,人工移栽+好氧灌溉+统防统治田间管理技术+粒粒饱+机械化收获。模式二,抛秧+植物免疫诱抗剂+统防统治田间管理技术+机械化收获。模式三,无土基质集中育秧及机插秧+统防统治田间管理技术+机械化收获。根据各地的生产情况,总有一款适合你。

中国农科院院党组陈萌山书记在现场会上说,如何让科学家的产量变成农民的实际生产行为,要发挥技术集成、技术集约、政策匹配的优势,重视新的生产方式的创新,重视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以确保粮食安全这一最大的需求引领农业科研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