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基因抗虫棉发展回眸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棉的研究开发是中国发展农业转基因技术,打破跨国公司垄断,抢占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成功事例。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获审定的抗虫棉品种近200个,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棉花主产省抗虫棉种植率达到了100%,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3.15亿亩,新增产值超过440亿元,农民增收250亿元。抗虫棉的应用不仅使棉花棉铃虫得到了有效控制,还大大减轻了棉铃虫对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危害,杀虫剂用量降低了70-80%,有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减少了农民喷药中毒事故,为棉花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抗虫棉发展历程和经验于今天转基因生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不无启示,现试对这段历史做一简单回顾:

1.高瞻远瞩,果断决策

抗虫棉的研究源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规划(863计划)的组织和实施。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和高技术竞争的挑战,邓小平同志发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并于1986年3月亲自批准启动了863计划,包括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在内的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由此掀开新的篇章。邓小平同志高度关心中国农业的发展,他曾精辟地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根据当时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抗虫棉研究迅速上马,并列为重大关键技术项目。中国科学家仅用5年,不到国外公司一半的时间,就获得了抗虫效果显著并有生产应用潜力的转基因棉花株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接着而来的问题是要不要大力推广应用抗虫棉?当时,有人恶意散布 “转基因抗虫棉污染环境”的谣言,也有不少人并不看好中国独立研制的抗虫棉,质疑不断。尽管国内农业生物安全和植保专家试验证实抗虫棉效果好、对健康和环境安全,但有的领导还是左顾右盼,迟迟不敢推广这项技术。就在此时,国外一家公司趁国内法规尚不健全之机,以抽取利润60%的基因附加费等苛刻条件,将它们的抗虫棉产品先后打入植棉大省河北和安徽,并迅速占领了当地棉花市场,并声称“三年占领华北,五年占领中国”。中国独立开发的第一个大宗转基因作物—抗虫棉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鎔基同志闻讯后亲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从事抗虫棉研发的科技人员亲切会见,发出了“加快推广应用国产抗虫棉”的号召。各级部门闻风而动,终于使中国抗虫棉迅速摆脱困境,进入了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2.勇于创新,敢于竞争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抗虫棉研发过程中,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深切的体会。面对国内虫灾猖獗、棉花生产濒于绝境的巨大压力,当时有关部门和研究单位曾数次同一家外国公司磋商进口技术或合作开发转基因技术,但都因对方提出“绝对控股”、“全面开放中国转基因作物市场”等难以接受的条件而作罢。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痛切感到,转基因等核心技术买不来更要不来,唯有靠自主创新,敢于参与竞争,才能在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抗虫棉研发过程中,中国科学家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先后独立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t杀虫蛋白单价、双价和融合基因技术、子房微注射等高效转化技术、预防害虫抗性产生的 “天然庇护所”技术、金标试纸等基因检测监测技术、以及三系杂交棉等先进技术,培育出一大批高产、优质、抗虫性好、适应性强的品种,仅用了10年时间就实现了市场占有率的逆转,到2007年已完全处于主导地位。还值得称道的是,拥有中国Bt-Cry1A基因产权的创世纪转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企业合作,开发了多个杂交抗虫棉品种在国外商业化种植,成为中国转基因技术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标志。

3.科学管理,人才为本

当年863计划生物领域主要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和医药生物技术两大项目。除发展方向、科技政策、管理制度等重大问题由科技部统一决策外,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管理,如研究课题评审、研究目标确定、技术路线选择、研究进度把握、工作绩效考核、研究经费分配等均由科技部下属的中国生物工程发展中心统一负责,具体则放手交由领域专家委员会全权和高效操作。专家委员会成员来自不同学科,学术造诣高、工作经验丰富、有较强战略思维与指挥作战能力,而且都将863事业看作自己的“第一职业”,学风正派、做事公道、在同行中有较高声望。专家委员会在项目管理中高度重视宏观战略研究,着力做好“顶层设计”,反复研究“有所为有所不为”,认真选拔、培养和大胆使用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积极引导上游基因研究与下游生产应用紧密结合,力求优势互补,技术集成。正是有这样一套理念和机制,终于造就了一支敢为人先,敢于攻坚的高技术生力军,打赢了抗虫棉等一场场硬仗。

当时,科技主管部门与相关产业部门之间也能做到统筹协调,默契配合。例如,农业部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立了符合国际规范的转基因安全评估与管理体系,使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迅速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为了加快抗虫棉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有关部门及时简化了安全评价的申报审批程序,缩短了品种审定时间,为这一成果抢占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和迅速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4.开拓市场,做大产业

“产学研”结合是高技术产业化的必由之路,转基因作物育种产业亦概莫能外。抗虫棉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其成功与否最终必须经得起农业生产和市场的检验。在试验研究获得成功之后,如何通过“高技术与大资本”的结合尽快走向生产应用,便成为管理者面前的首要任务。然而,中国农业企业相对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强、中试转化力量仍很薄弱,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搞抗虫棉产业化确实是个难题。但是,在科技部的指导下,我们历经曲折,不断探索,终于创建了拥有中国抗虫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世纪转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新路。近年来该公司研发水平、生产能力、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现已成长为国内知名的抗虫棉龙头企业。与此同时,从中国实际出发,各地也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多种模式,为中国抗虫棉市场的不断开拓做出了贡献。 (作者黄大昉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