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认知专家:恐惧转基因是人类天性 但并不客观

人民网北京10月20日电(赵竹青)转基因话题讨论多年,科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然而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仍不愿吃转基因食品。为什么科学家一次又一次的科普没能使他们相信转基因是安全的?来自美国的风险交流咨询顾问与演讲师、哈佛大学进修学院环境管理项目教员David Ropeik从心理学的角度为转基因之争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解读。

恐惧转基因是人的天性

“这是一种本能。”David Ropeik说,“当事实和感觉发生对立的时候,我们会更多地依赖感觉,很难做到客观。”

他表示,公众对转基因的恐惧,在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是非常普遍的,美国尤其如此,即使“美国人已经吃了15年的转基因而没有任何问题”这样的事实就摆在眼前。

“这是由大脑的反应机制所决定的,因为大脑的重要作用首先就是要保证我们的生存。”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要求“不要浪费能量去做这些额外的思考”,因此,对于事物是否造成威胁,人们会倾向于依赖感觉做出判断,而非进行更复杂的理性思考。

“人们往往本能地认为‘人为的’一定比‘天然的’风险高,在转基因这件事上也是如此。因为人们天然地对未知的事物有更多的恐惧,即使已经有科学证据证明它是安全的。”

如何对抗本能,消除这种并不恰当的担忧?他认为,我们应该将事实和感觉分开来对待,在尊重这种心理感觉的同时,更要清楚地知道,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事实和证据。”

支持转基因强制标识

David Ropeik说,人们更不愿意接受强加的风险。如果能让公众自由选择,则会消除这种并不恰当的担忧。因此,他支持转基因强制标识,认为这样做会带来更多的信任感。

“这首先可以证明转基因产品‘没有什么可隐藏的’,这是一个信号,说明政府尊重公众的感受和知情权,这有助于政府增加可信度和影响力,也就更能获得公众的信任。”

他透露,与中国的情况类似,“目前,美国并没有立法要求转基因强制标注,但市面上有些商家会打出‘有机食品’的标示以促进销售。”

转基因不强制标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转基因产品和普通产品之间,并没有任何安全性的差别”。但是David Ropeik认为这不是一个安全性的问题,“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是真实的,值得被尊重和考虑。”

警惕“对恐惧的恐惧”

以上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风险”,或者说“恐惧让人变得不客观。”但同时,David Ropeik也提醒政府和科学家,认为他们存在一种“对恐惧的恐惧”。说来有点讽刺,由于他们过于害怕公众的恐慌情绪,因而对待转基因的一些做法往往也做不到客观。

他解释道,这并不是说政府需要通过教育公众来使他们更加客观,而是强调政府要尊重公众的感受。他相信,如果政府行为能够更多地从公众的这种心理规律出发,就能够让公众能够更积极地看待转基因这一问题。

“从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任何新技术都是双刃剑,都有其有利和不利的一面。” David Ropeik说,转基因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有助于帮助我们思考应如何看待新技术,比如核能、化学、生物等,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如何更加客观地评判其收益和代价。

“我并没有为美国政府说话,也没有为转基因代言。”最后,David Ropeik补充说,转基因这个话题只是他自己擅长领域内的其中一个代表性话题而已,也就是关于人类如何认识风险的心理机制。据了解,几年前,他曾将这方面的心得写为一本书《How Risky Is It, Really? Why Our Fears Don’t Always Match the Facts》(到底有多大风险?为何我们的恐惧并不与事实一致)。书中探讨了这样一种现象:我们对风险的认知往往是有偏差的,常常要么过度要么不足,常让人犯下严重的错误,希望通过解读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风险,从而避免犯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