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不仅要吃得饱 更要吃得好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正在意大利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地时间15日到访了设在意大利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并发表演讲阐述中国的农业政策和粮食安全。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联合国粮农总部,也是李克强就任总理后首次访问联合国组织,因此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李克强在演讲中首先坦承,十几亿人民吃饱饭是中国最大的事情,也曾是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他还回忆了自己过去吃不饱饭的艰难岁月,称“饥饿留下的印象永生难忘”。他总结了自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农业改革,分享了中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等政策的改革措施,强调家庭农业的作用。再加上优良品种、农业机械等科技支持,成功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帮助几亿人脱贫,提前达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透过李克强总理的演讲,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中国为世界粮食的总体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3亿人的吃饭问题永远都是人民生活最最基本的保障。粮食安全尤为重要。中国有句古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自己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减轻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虽然目前中国已解决温饱问题,但仍然有上亿贫困人口。李克强总理说,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彻底消除因饥饿造成的贫困,他还特别强调:中国有信心主要依靠自身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
总理的信心来自哪里?来自党中央一直以来对农业的关注和中国粮食年产量的连续增长。近几年,中国政府对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力度,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聚焦三农。确保粮食能有充足的供给是最基本的要求。并在此之上提出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供养中国”。另一个特点就是增加粮食的“附加值”,要让粮食既好吃又营养,保障中国人的身体健康。这些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式当今中国农业的努力方向。
在粮农组织的一楼大厅,用多国语言镌刻着“Food for All”(人皆有食)。人人都有饭吃,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也是一切人权的基础。但是我们惊讶地发现,在当今世界经济发达的今天,这一最为基本的目标并么有彻底实现。目前全球长期营养不良人口占比仍高达11.3%,尤其是在非洲部分地区,由于耕地减少、干旱、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仍有很多人处于贫困挨饿的境地。
为此李克强总理在演讲中也承诺,中国愿毫无保留地与发展中国家分享农业技术、装备和发展模式。并承诺在未来5年,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赠5000万美元用于开展农业南南合作,加大对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支持。这足以说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在自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忘为别国做出应尽的义务,也不忘维护世界粮食的安全。
由此笔者联想到最近颁出的诺贝尔和平奖,中国著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得了提名,因为他为世界粮食的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生物技术推动世界和平的重要体现。虽然并未最终获奖,但颁奖前超高的人气支持,也凸显了全世界人民对他所作出贡献的感谢。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国家,却解决了世界将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粮食不足到基本自给,从凭票购买到实现温饱,从口粮绝对安全到追求粮食多样化、营养化,粮食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中国粮食的发展之路,不仅是祖国和平稳定的基本保障,更是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