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的好坏,由市场说了算

日期:2014年6月30日 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作者:杨娟 责任王伟

2013年12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意见着眼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有竞争力的种子企业。

正是这份意见出台,让在世界一流种业企业任职多年的高端育种专家张健坚定了回国决心。就在109号文件发布5天后,张健抛开此前种种顾虑,踏上期待了多年的归国路,赶赴新成立不久的湖南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面试总经理一职。

国外双博士学位头衔和国际一流种业企业的多年工作经验,让张健以高薪获得这一职位。在家人和朋友看来,张健这一选择并不明智,但张健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指着办公室里一副“中国梦”的书法作品告诉记者,他的中国梦就是中国种业崛起梦,而梦想起步于种业大省湖南有着无可取代的优势。

项目导向市场导向

◆让科研人员富起来 让育种效率高起来

数据可以说明湖南种业的实力:种子企业数量虽不足全国1%,但3A级企业却有11家,占到全国总数的12%;在全国种业50强中,湖南占了4家;隆平高科成长为亚洲最大的种子企业,其杂交水稻、杂交辣椒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湖南种业越做越强的奥秘就在于及早走上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之路。”湖南省种子管理局局长周志魁告诉记者,商业化育种模式解决了科研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科研成果由项目导向转变为如今的市场导向,改变了以往多数科研成果“躺在成果箱里睡大觉”的局面。

师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湖南省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梅元对此深有感触。2004年前,孙梅元还是湖南省水稻研究中心的一名育种专家。2003年,孙梅元培育出三系不育系湘8A,同时选育出三系组合湘优207品种,却因育种成本高,企业利润少,不能占领市场而未被认可。2004年,不愿被项目“捆绑”的他毅然停薪留职进入企业。

“科研成果的好坏,全由市场说了算,市场不认可,就是失败。”吸取教训、把准市场规律后的孙梅元在2006年时培育的湘非A,选育出组合湘优66品种却深受市场欢迎,连续两年销售量均达100万斤。

这样的认识在湖南种业越来越深刻。如何把科研引向市场?湖南将按照“成果权益化、交易公开化、利益共享化、开发产业化”的思路全面深化种业体制改革,让科研人员依法“富”起来,让育种效率“高”起来。

周志魁介绍说,成果权益化即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利用国家拨款发明的育种材料、新品种和技术成果也能量化为数字,其产权可公开竞价处置,也可以评估后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交易公开化则使过去暗地交易的科研成果由“潜规则”变成了“明政策”;利益共享化明确规定,种业科研成果公开竞价处置或投资入股后的收益归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共有,其中个人收益占到50%~70%;而开发产业化使得新品种的商业开发价值最终由市场来决定。

这样一来,科研院所和企业都将以“市场价值大小”来调整科研资源的配置、确定科研攻关的重点,从而选育出真正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提高商业化育种效率。

停薪留职合作研发

◆为企业提供了近三成的研发力量

种业体制改革中,科技资源的流动难,而科研人才的流动更难,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促使科研人才流向企业。

湖南在109号文件发布前,就早已出台政策,通过留职服务、兼职服务、辞职服务和本职服务四种模式,鼓励科研人员停薪留职到企业从事育种工作。

“此举相当于为企业提供了近三成的研发力量。”周志魁说。如今,湖南继续从制定平等的人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深化改革。

首先是打破所有制和身份界限,把种业企业人才纳入全省人才发展规划,在人才引进、人才培训、职称评审、人才资源配置、国外智力引进、优秀专家选拔等方面,将他们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一视同仁;二是在选拔培养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和评选表彰“湖南省优秀专家”工作中,注重选拔在种业第一线工作的优秀专家,加大对种业企业优秀专家的奖励和宣传力度。

针对新政策背景下“停薪留职”为企业服务的模式不能继续实施的情况,湖南又积极采用了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合作研发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人才流不动、保留身份服务企业的问题。

在相关优惠政策的引导下,湖南种业科研人员尤其是高端育种人才纷纷向企业聚集。截至目前,全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人员377人,其中博士18人,硕士77人。

单兵作战联合出海

◆把应用型科研推向企业

种企强则种业兴。然而,中国种企5200多家,科研实力却整体不强。一艘艘小帆船如何对阵世界种业的航空母舰?周志魁说,整合科研资源合力出海是不二选择。

湖南也不时传出强强联合的好消息。今年5月,隆平高科控股股东新大新战略性收购在美国上市的国内杂交玉米龙头企业奥瑞金,为其进入国际种业10强增加了筹码;6月19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计划在湖南投入基金总额的20%约3亿元,重点支持全国种业50强中4家湖南企业——科裕隆、奥谱隆、桃花源、希望联合组建现代种业集团,在海外建立研发、生产基地,利用当地资源选育适合当地推广的高端品种,将国内的人才、技术同国外的资源、市场等有机结合,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

此前,由农业部重点支持、隆平高科联合国内12家骨干企业投资3亿元共同建设的水稻分子育种平台——“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也已于去年落户湖南。

“这是极富中国特色的强强联手方式。”今年3月3日出任华智生物总经理一职的张健说,这一平台将使传统的经验育种模式升级为分子育种,即可由表及里地辨别出到底是哪个基因控制哪种现象,掌握规律后,再精准快捷地选择需要的基因进行育种。

作为华智股东之一的孙梅元则认为,除了改变育种手段,整合种业资源还须从体制上突破,将国内国有育种科研单位进行梳理,按照基础性、公益性和应用性进行分类,把有实力的应用性科研单位推向企业,而确定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及时与其所办的种子企业实现“事企脱钩”,以促使科技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http://www.farmer.com.cn/jjpd/zzy/xdzy/201406/t20140630_96855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