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杂谈:现代种业是典型高科技

日期:2013年3月22日 摘自:人民网 来源:人民网 作者:廖西元

深刻认识现代种业的高科技属性,切实遵循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已成为民族种业做大做强的不二之选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国人对于种子的重要性并无疑义。但说到种子的高科技属性,许多人认识尚不清楚。在有些人眼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育种专家所干的活儿,似乎很“土”,与高科技不沾边。其实,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现代种业已发展成为典型的高科技产业:不仅是高科技含量,而且是高附加值、高资本投入,同时周期长、风险高、品种经济寿命短、更新换代快。从国外的跨国种业公司来看,种业的高科技属性尤其明显。

种业附加值高。以番茄为例, 1粒番茄种子可以卖到1欧元,1公斤番茄种子的市场售价高达60万欧元。据统计,名列前茅的跨国种业公司毛利率在50%以上、纯利率在20%以上。对于农民来说,良种的投入产出比也会更高。

研发投入强度大。统计数据显示,世界种业十强的种业研发投入占同期销售额比例高达10%—30%。2010—2011年度世界种业十强的研发投入总额为44.78亿美元,占同期销售额的比例为18.7%,其中前五强的研发投入总额为41.51亿美元,占同期销售额的比例高达20.2%。荷兰瑞克斯旺、安莎等蔬菜种子公司近年研发投入占比,甚至达到25%—30%。而同期装备制造业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只在5%左右。

研发人员比例高。据了解,孟山都、先锋、先正达三大跨国公司都有数千人的育种研发人员,他们大多具有博士、硕士水平的专业背景。例如,先锋公司在全世界有职员12000人,其中研发人员达4000余人;瑞克斯旺公司的研发人员占43%;安莎公司的研发人员占50%以上。

跨国种业公司不仅拥有数量可观的高素质研发团队,而且已建立起矩阵型、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大规模商业化育种程序,实行程序化、流水线式管理。这些公司的研发岗位人员分工精细,衔接紧密,不论是实验室研究还是田间试验作业,从试验设计、实施到数据采集、分析及目标筛选等环节高度专业化,每个岗位配有专业研发人员,在统一的网络框架、高效的软件系统下运行和管理,确保研发体系和团队不受人员离开或变动产生的影响。

育种技术非常前沿。近年来,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引领种业创新日新月异,已步入分子育种的新时代。跨国种业公司基于新一代的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开发出与作物重要农艺性状、产量和抗病抗逆等数量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构建了庞大的分子信息数据库;依靠精密设施设备和长期的基础积累,记录了包括光学、近红外、X射线在内的作物表观特征数据,形成了庞大表型数据库;在发展生物信息学基础上,构建了表型数据和分子数据的有效衔接,架起了种质基因资源信息和庞大的表型数据的桥梁,建立起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大幅度提高了育种效率,使育种工作实现了由“经验”向“科学”的根本性转变。

育成品种加快更新。尽管育种是绝对的小概率事件,但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跨国公司推出新品种的步伐明显加快,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明显加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培育并推广了高产、优质粮棉油等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万余个,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我国种子企业的研发水平也取得长足进展,具备“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企业发展到80多家。

但是,与跨国公司相比,民族种业的差距不言而喻。在市场开放、竞争全球化的今天,与国际高手同台竞技已是不争的事实,也不可避免。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刻认识现代种业的高科技属性,切实遵循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已成为民族种业做大做强的不二之选。(作者为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研究员)

信息来源: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3/0322/c78779-208759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