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育种是为了播种--种业改革深度调研

日期:2014年8月21日 摘自:种业商务网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乔金亮

该实验室主要从事分子辅助育种、双单倍体培养、米质分析等。传统育种是在田间凭经验、碰运气来选育新品种,分子辅助育种实验室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帮助育种专家按计划、有目的地育种。

新一轮种业改革令人关注,核心就是要逐步确立企业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地位。湖南是全国最早推动商业化育种的省份之一,这里有亚洲最大的种业企业隆平高科,也有省部共建的育种平台华智生物公司,还有众多充满活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企。湖南进行商业化育种对我国其他地方有何借鉴意义?记者来到湖南进行调研。

种企为谁育种

见到杨远柱的时候,他正在隆平高科长沙关山基地,进行水稻不育系花粉育性鉴定。15年前,杨远柱从湖南省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位置辞职,投身企业。如今,他已是隆平高科副总裁兼种业科学院院长。他回忆,在农科所的时候,一个单位多课题,一个育种专家带3至5个人参与到育种的所有环节,课题之间、单位之间重复着同样的研究。农科所育种周期长、效率低,被称为“家庭作坊式”育种。

“这种课题式育种,育种目标大多是专家根据科技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指南或个人喜好而定,并非根据市场和产业需要。选育出很多好看却不中用的品种,这些品种技术指标很高,商业化开发价值却很低。”杨远柱说,有的水稻育种课题要求3年内选育增产10%以上的品种,但不明确在什么条件下增产10%以上,且对抗病虫性、耐逆性等不作明确要求,也不关心品种的商业化价值。

杨远柱认为,商业化育种的目标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和产业需求。长江流域一季稻种植面积在1.2亿亩以上,一季稻种子利润率相对较高。因此,隆平高科种业科学院重点育种方向就是一季稻。杨远柱以前的研发优势在杂交早稻领域,2007年,他对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重点突破杂交一季稻。通过7年的努力,他选育出“隆两优”、“晶两优”两大系列优质高产杂交中稻组合。

据了解,隆平高科专门设有育种方向决策委员会,研发人员占三分之一,公司决策层、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占三分之二。湖南省种子管理局局长周志魁说,种子企业成立由科研、生产、营销等人员组成的品种选育决策委员会,综合生产特点、经济性状、消费者需求等指标确定育种目标。选育什么样的品种,要综合市场需求、产业需要、消费者喜爱等因素确定。

团队如何育种

商业化育种讲究团队作战和资源共享,科研人员就是一颗颗螺丝钉。杨远柱认为,商业化育种把育种的各环节分解,就像汽车企业一样,不同的车间制造不同的零件,最后进行组装,真正实现“大规模、高通量、标准化”育种。

“去年,不育系选育组新定型120个不育系株系,恢复系选育组新定型100余个恢复系株系。我把这些新亲本交给组合测配组,要求他们配制1万个以上新组合。今年中试部对这些新组合进行优势鉴定和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异组合,然后把优异组合的亲本交给小面积制种组,生产出合格的种子,再将合格种子交给中试部,安排在不同的区域育种站进行品种测试。”杨远柱介绍说。

采访中,不少种企表示正在积极吸引科研院所的人才加盟,但也存在一些科研人员不适应企业的情况。隆平高科产业总监龙和平说,企业工作量大,1个人负责的地头往往是科研院所的几倍。有些从事业单位过来的育种人员,会因不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和育种观念而选择离开。

周志魁说,在育种方式上,湖南种业已从单个育种人员负责筛选、配种、品比等选育全过程向工厂化育种转变。从事科研育种的人员进行内部分工,有的负责亲本选育,有的负责配组,有的负责品种测试,各个环节密切配合,组成一个商业化育种体系。

育种怎样创新

“我国从事农业基础研究的人数居世界第一,传统育种科研人员超过20万人。”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健说,我国农业基础研究和传统育种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之所以没能够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种业,关键在于我国大多是靠经验育种,分子育种技术落后,生物技术研发平台缺失。

华智公司是由农业部重点支持、国内多家水稻种业骨干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水稻分子育种平台,去年落户湖南,为广大种企提供包括分子育种技术、种质资源创新、品种测试与评估等方面的服务。农业部鼓励华智公司从国外引进高端人才,全面整合人才、技术、资源等科技要素。今年3月,有16年国际种企工作经验的张健归国就任公司总经理。

“我国种企普遍规模较小,单个企业无力承担持续高强度的分子育种技术开发与投入,种企共建分子育种技术开发平台是很好的办法。”张健说,平台将使传统的经验育种模式与分子育种相结合,可由表及里地辨别出控制植株外表性状的基因,精准快捷地进行育种。

多位育种专家告诉记者,我国科研院所对育种理论与方法创新、种质资源创新和种业关键技术的研究还不能满足种企商业化育种的需要,对整个行业育种创新的支撑力度明显不够。我国长期保存的42万份种质资源中,开展了抗病、抗逆等重要农艺性状鉴定的资源只有30%,育种种质资源的原始创新少,有利用价值的新基因匮乏。

农业部种子局副局长廖西元说,要加强育种理论、技术、方法、材料创新。借鉴发达国家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转变育种理念和思路,充分利用分子育种等现代技术和方法,逐步改造传统育种,加大种质资源深度鉴定和评价力度,创制优异育种材料,切实提升育种水平。

信息来源: 种业商务网

http://www.chinaseed114.com/news/14/news_660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