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应用大数据开发智能农机具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老张打开电脑,将一条肉虫举到摄像头前,随后敲击键盘,详述肉虫在庄稼地里的“罪行”。一点回车键,病虫害诊断以及防治办法就出现在屏幕上。老张眉头舒展:“多亏有了电脑,咱农民不出门也有专家帮咱种地。”
让电脑帮老张这样的农民种地,是赵春江这些年的研究课题。“种地有难题问电脑,农民称它是‘电脑农业’。”赵春江脸上挂着谦逊的笑。
今年50岁的赵春江现任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入选北京市科委领军计划。
回望当年,这个农村娃曾经一门心思想跳出农村。1981年高考时,赵春江满脑子都是通过念书改变命运,即便是后来被河北农业大学录取,他也琢磨着先上大学,然后改行学医。
可真学上了农业,这个农村小伙又欲罢不能了。他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要逃离传统农业?不就是苦、累、穷吗!农业能不能变得‘高级’起来?”一心想找到答案的赵春江本科毕业后直接考取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的小麦栽培专家诸德辉。随后,他又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攻读作物栽培与耕作专业的博士。
从上大学开始,赵春江就对数学和统计学感兴趣,他觉得将农学和这两门科学结合,一定能搞出“不一样的农业”。
1991年,赵春江完成博士学习回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小麦栽培研究室工作,既懂计算机又懂农业的他迅速挑起大梁。传统农业靠经验、靠时令,赵春江思变,他想通过一种途径将专家的知识和经验集成在一起,指导农民种地。
他从小麦入手,大量收集土壤、气温、水分、病虫害等数据,计算出小麦增产的基本规律。白天,他一头扎进农田,收集数据;晚上,将数据录入电脑,计算、比对、校准,整整三年,他终于开发出“农业专家系统”,让大数据指导农民种地。按照系统指示调整种植技术后,试验田平均增产8%到10%。
赵春江的技术成果经《人民日报》报道后,被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项目监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吴泉源注意到,他点将赵春江加盟“863智能农业”项目。也正是这个项目,让赵春江在地里扎了根。
2000年,赵春江在人生第三个本命年里接到了一个“顶天”项目—用卫星、无线网络、大型计算机、生物学等高精尖技术种地。他知道,“高级的农业”来了!这种强调“精准”的农业科技被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确定为本世纪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国内第一个国家级精准农业示范基地设在小汤山,就是由赵春江和他的团队负责。
精准农业是要因地制宜、按需投入,发挥每一小块土地的最大潜力,高效率使用化肥、农药、灌溉等。“这涉及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智能机具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看看,多高级!”赵春江越想越兴奋。
还是得依靠大数据。赵春江在2500亩土地上选择了713个取样点测土。仅仅2001年,赵春江的科研小组连续做了4次大型卫星、飞机、地面同步测量试验。“这是将来精准农业大面积推广的主要信息源。”赵春江说。
数据只是第一步,还要通过计算机分析形成精准农业“处方”,同时要有智能机具能够读懂“处方”,才能下地种田。
起初,赵春江团队从美国进口机具,一台五铧犁就是65万元人民币,用上一两次,犁片就因磨损得换新的,数千元的成本再加上好几个月的物流周期,农时可等不起。
赵春江开始琢磨开发适应中国农业的智能机具,降低精准农业的成本。在他和团队成员的手中先后诞生了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和车载电脑的变量施肥机、具有光谱识别功能的除草机、温室里使用的可移动施肥喷药一体机,还有能够利用手机短信远程控制的喷灌设施等。
“立地”又“顶天”的赵春江已经获得过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仅仅“863智能农业”项目就开发出大田作物、蔬菜、果树、畜牧、水产、中药材等农业专家系统83种、200多个,推广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覆盖700多万农户,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近百亿元。
“我们找到了一条让高科技走近农民、帮助农民的捷径。”在赵春江的心里,这是他工作的最大意义。
>>>三农科技,更多致富经等你来取
http://www.gdcct.net/agritech/kjxnbl/
>>>科技专题,揭开传统农业经验背后的科学奥秘
http://www.gdcct.net/agritech/feature/
>>>农事评论,最富创意的三农专业意见
http://www.gdcct.net/agritech/b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