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多数国内种企难与外企抗衡

“我们种大棚蔬菜最早大多买的是国外种子,刚开始买的时候大约每粒一毛钱左右,但之后价格越涨越高,一粒种子四五毛钱都很正常。”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马寨村村民马国庆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买国外的种子不仅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有时候拿着钱还买不到种子。

本报记者近日调查采访农业种植户、国内外种子企业、科研院校以及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后发现,尽管当前我国对种子市场的预测价值已经超过了650亿元,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我国持证的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尚未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核心竞争能力仍然较弱,种业市场集中度仍然较低。

种子行业市场不小问题不少

“目前,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场市值650亿元,已位居世界第2 位,仅次于美国。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种子销售市场,市场销售额将会突破900亿元,合约142亿美元。”在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北京种业专题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公布了这样的一组数据。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实际上中国种子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前景并不乐观。目前我国种子企业多达5200余家,超过90%的种子公司没有研发能力,长期处于“小、乱、散”的局面。这造成了国内种子企业难以与国外企业竞争。以蔬菜行业为例,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洋品牌的种子已控制中国蔬菜种子市场50%以上的份额,几乎涉及了所有蔬菜品种。另外,“洋种子”还进入了中国的大豆玉米小麦、花卉等领域,并逐渐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中国种业市场化发展起步较晚,过去,农民选种经常受制于人。在价格上我们自己说了不算,让人家赚钱不说,供货权还控制在人家的手里,有时候农民想买还不一定买得到。”山东省寿光市农业局副局长马千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寿光很多种菜的农民都经历过“刚开始购买国外种子很便宜,但后来价格越来越高,买不起也买不到”的过程。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洋品种”依仗其在品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漫天要价。使我国的菜农不得不接受“一克种子一克金”的现实,某些外国种子企业生产的番茄、茄子和甜椒等种子,每克售价可以达到100元左右,荷兰的甜椒品种“蔓迪”更是开出了每克种子180元的天价。

“国外种子公司每年仅在寿光及其周边地区通过销售其高档蔬菜种子就拿走6亿元。”寿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表示,国外种子的确在不少作物上唱了主角,而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内科学育种能力不足所导致的。主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我国原来没有某些品种,国内也没有科研选育单位,于是就由国外公司到中国示范、推广,种植面积逐渐加大。像部分蔬菜就是这样,目前我国番茄有600万亩(种植面积),国外品种占60%;彩椒60万亩,国外品种占70%。第二种则是由于我们过去育种能力较弱,品种不太适合市场需求。所以像甜菜和向日葵等品种都要靠进口,其中甜菜品种进口占市场份额的96%,向日葵也占到了60%的市场份额。

“对于我们农民来说,选种不管是国外的种子还是国内的种子,主要看产量高不高,抗病性好不好。”寿光市稻田镇马寨村村民马国庆以种植黄瓜为主,他从1998年开始种黄瓜,现在有两个黄瓜大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马国庆说:“最终决定农民选择种子品种的因素还是种子的质量和产量。”

在马国庆看来,选择产量高、抗病性好的种子,种出来的农作物产量就高,最终的收入也会更高。然而,从更高的层面来看,种子行业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水平,因为“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这也说明,谁控制了种子,谁就掌握了现代农业产业竞争的主动权。所以对于种子行业不能完全任由其自然发展,完全遵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行调节。

“种子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如果种子资源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那么定价权和供货权也就完全被人所控制,这样就会引发很严重的问题。”在记者采访的国内种子行业人士看来,改变这种局面的唯一途径是在育种技术上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扶植效果渐显国产种子份额加大

“现在,不少种子企业已经认识到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发展民族种业。”马千玉对本报记者表示,寿光最早一批做蔬菜种业销售代理的企业,从最开始代理销售国外种子到自己投入研发育种,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中国种业的出路,还是应该加大研发。另外,寿光市政府近年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创建了各种交流发展的平台,为企业牵线搭桥,以加强研发、推广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

马千玉告诉记者,现在寿光当地育种企业与国内科研院校基本都有合作,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使科研机构与企业优势互补。“以前,科研院所虽然有研发优势,但与市场有距离,而且资金也有限;而企业有资金、有平台、有市场经验,对研发的新产品是否具有市场推广价值有较好的判断,但在技术研发上存在短板。”马千玉说,现在,通过政府连线推动双方结合,可以有效弥补双方的劣势,发挥各自的长处,为当地种业发展提供助力。

不仅寿光,从国家层面来看,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种子行业的薄弱环节,开始大力扶持种子行业的企业发展,努力提高科研水平。2011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中央财政增加“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投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

而在去年3月份,我国宣布成立首只现代种业发展基金,该基金由财政部会同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化集团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更好地扶持中国农作物种业企业,对高成长性的种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为投资的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

同时,我国还通过引入国外种子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资源来激发国内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研发活力,促进种子行业的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种业发展迅速。从品种覆盖面来看,目前,我国3亿亩的蔬菜,主要还是种自己的品种,国外的品种只占15%。此外,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品种也主要是国内的品种。” 张延秋说。

而随着新品种开发能力的不断增强,国内生产用种得到有效保障。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我国种子企业实力也在快速增强,企业育种投入加大,种子研发、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我国种业企业实力快速增强。据余欣荣介绍,首先,企业育种投入加大,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强化。目前,前10强种子企业年研发投入近6亿元,占其销售收入的6%以上。2013年企业自育品种已占到国审玉米、水稻品种的50%和47%;企业申请新品种权的数量超过科研教学单位。

其次,企业兼并重组加速,种子研发、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升。种子企业总量由3年前的87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5200多家,减幅达40%;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企业106家,增长近2倍;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119家,增幅30%;前50强种子企业销售额已占全国市场总额的30%以上。

记者采访发现,2011年以来,国务院已连续三次发文扶持国内种业,明确种业是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可以说我国的种业发展正迎来自己的黄金时期。同时,中国正通过多项措施积极发展国内种业。

天津德瑞特种业公司寿光分公司总经理李子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政策的出台有利于遏制“洋种子”在国内过快蔓延的势头。在他看来,国内种子企业在政策扶持以及自身努力的情况下,竞争力有望提升。未来国家也一定会进一步促进种子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行业集中度,国内种子公司小而散的局面有望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