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组织将强化与中国在抗饥饿事业中的合作

粮农组织将强化与中国的在抗饥饿事业中的合作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今年全球粮食产量形势如何?中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如何看待“中国粮食威胁论”?转基因技术是“救命稻草”吗?日前,新华社记者就粮食领域热点问题专访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朝鲜·蒙古代表伯希·米西卡。

“中国是贡献者,不是威胁”

问:今年全球粮食产量形势如何?

答:今年全球谷物产量预计为25.23亿吨,除去消费量,到2014年底世界粮食库存将超过6.275亿吨,是15年来最高水平。丰收和充足的库存有利于稳定粮价,粮农组织粮价指数显示,粮价已连续6个月下降。

问:如何看待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和“中国粮食威胁论”?

答: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在粮食数量和获取方面已经不是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质量安全,以及人们倾向高热量饮食造成营养失衡问题。同时,农业生态环境亟待恢复,每年有700亿斤粮食在存储、运输、加工等环节被损失,都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关于粮食威胁论,一方面,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是对世界的贡献;另一方面,假设中国粮食生产出问题,需大量从市场买粮,必将对世界粮食市场会产生震动。

中国是不是威胁,我认为要看几个问题:中国是否在世界市场倾销粮食?是否在国外尤其是非洲国家大片买地?是否在主动获取他国的农作物和动物基因专利?中国是否通过跨国种子公司大量收购非洲本土种子公司?是否在增加对非洲的农业技术和资金援助?只有最后一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其他都是否定的。所以我认为中国是贡献者,而不是世界粮食安全的威胁。

“经检测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问:大家很关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粮农组织的态度如何?

答:粮农组织认为基因工程在提高产量和生产力方面有潜力。一些国家已在通过转基因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包括生产含铁和维生素A的大米,开发用于人和动物的传染病疫苗等。

我们也注意到人们对生物技术潜在风险的担忧,包括对人和动物健康以及环境的影响。粮农组织支持基于科学的、能够客观评价转基因食品的优势和风险的评估体系。认真监测转基因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在推出之后的影响也很有必要,这样才能确保对人类、动物和环境的持续安全。

总体来说,经过严格、科学检测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但是要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中国在转基因问题上,尚未批准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种植,致力在转基因研究领域保持领先,我认为是智慧的。

粮食需求攀升呼唤更多科技创新

问:近日,中国袁隆平院士领衔培育的超级稻亩产量突破1000公斤,您如何评价?

答:这是了不起的成就。过去十年,中国粮食单产亩均提高约70公斤,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超过70%。

预计未来中国每年可能增加700万人口,到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将达到7亿吨,比去年产量增加1亿吨;同时,耕地在不断减少,这就要求走科技兴农的道路,挖掘潜力、提高单产。

粮农组织自1982年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以来,在中国实施了超过400个农业发展项目,总投资超过2亿美元,在农业技术方面有诸多合作,今后将与中国在食品安全、生态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方面深化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5日会访问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这是粮农组织与中国几十年卓有成效合作的里程碑,将开启双方在抗击饥饿事业中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