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如何脱离了科学领域的讨论?
9月7日上午,方舟子发起活动鼓励网友品尝转基因玉米,称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此举激起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的强烈回应,并质问方舟子“懂不懂科学”。随后,两人在腾讯微博上就转基因食品问题进行了一番激烈的“唇枪舌战”。
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健康的争论一直都是社会的敏感话题。日前,媒体刊登了“八问主粮转基因化”文章,对转基因技术安全性提出种种质疑。农业部网站发布消息,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林敏表示,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
争论多年的谈“转”色变 另据央广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近日,来自广东、山东、安徽、湖北的12名律师联名致信国家食药监局和农业部,希望公开转基因食品相关信息,包括:中国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的材料和审批程序;中国生产销售转基因食品的企业目录;未标注转基因标识的企业如何处罚等。
中国网舆情分析师马强在文章《崔方之争折射科普推广亟待加强》中认为,转基因食品已经争论多年。总体而言,科学界一般都倾向于支持转基因技术的普及,而公众对这种新生事物有一种天然的抵抗心理,之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谈“转”色变的恐慌,正是因为目前相关问题没有达成科学的结论和共识。
名人点火,公众添柴 《钱江晚报》刘雪松的评论文章《崔方对掐,缺位的裁判何在》中提到,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堂堂中国,转基因食品究竟能不能吃从未有过定论,科普作家方舟子拉20多名“方粉”以身试吃转基因玉米,试图达到“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的科普效果,既难为了方舟子和他的粉丝们,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崔永元跳出来质疑方舟子的“科学”到底科学不科学,显然是对这个没有定论的世界性难题,被方舟子在新媒体平台上驾驭着话语权,表现出不安和焦虑。进一步延伸说,是担心对“转基因”概念不明真相的网民,被方舟子科普作家的身份所误导。
舆情分析师马强在文章中还提到,目前既没有结论表明人类食用转基因食品一定具有危害,但也没有结论表明它没有危害。因此,谨慎看待转基因食品,在眼下便是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既然尚无确切定论,因此存在争议也是合理必要的。崔永元方舟子此番辩论,受名人效应影响,转基因话题迅速引发几十万网民参与讨论,这种广泛争论,一方面促使科学家更加谨慎地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更严格的评估;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公众更好普及转基因知识。
科学家在转基因争论中只能靠边站
中国网专栏作者、中科院经济学博士崔琦在文章《科学家在转基因争论中被迫靠边站》中认为,极其讽刺的是,转基因农业这一个本来是很严肃的科学问题,现在已经变了味,变成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街边话题,甚至一个从小数理化不及格的人都可以侃侃而谈。但是真正钻研一生的科学家却都靠边站了,他们的话没人相信,甚至被人咒骂。
很多公众宁愿相信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公众人物,也不愿相信亲手做实验得到可靠结果的科学家。虽然转基因的讨论非常火热,但是科学的精神、理性的思维却越来越难见到,对于转基因农业这个小领域是不利的,对于中国的未来都是有害的。
公众实则看重的是新事物的知情权
华声在线评论员张英在文章《“转基因食品”信息应进一步公开》中提到,不管外部原因如何,也不论转基因食品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获得民众的接受和认可,至少有一件事情是需要当下就必须完善和做到的,那就是确保民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新京报》社论《以信息公开化解公众“转基因焦虑”》中认为,在公众舆论的追问下,转基因食品的真相正在浮出水面。显然根据相关资料看,一些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结论,目前尚无严谨的科学研究证明,而且转基因食品对于人们日常饮食的“侵入”,比许多人想象的规模要小。所以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信息越多、越透明,越能让公众对于这个问题有理性的认识,从而消除恐慌。这次相关部门在转基因食品管理上加强了信息公开,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但是就公众知情权的保障而言,目前信息公开力度仍然不够。许多媒体和公众关心的问题,仍然需要更详尽的说明。
中国网专栏作者崔琦在文章中还提到,就转基因食品而言,由于关于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制度的缺陷,信息披露不充分,公众缺乏足够的知识进行判断,这就造成了转基因争论越来越变味。在美国所有食物的转基因成分都要求强制标注,但是中国只有食用油强制要求标注转基因成分。我们未来要做的就是让这些信息充分的披露出来,让公众充分参与到这一过程,让各种讨论重新回归科学的轨道。(文字整理/杨公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