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好风光吉林九台发展特色种植业的启示

如今,一种依托城市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面向城市市民需求,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兼具休闲娱乐和旅游观光功能的现代农业,正在蓬勃兴起,这就是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是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位于大都市经济圈内的地缘优势是先天条件。在九台,记者通过采访几个特色种植产业的成功范例,了解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九台市是如何利用地缘优势,抓住大都市经济圈的便利条件,将特色种植产业作为突破口,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

作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节点城市,九台位于以长春市为中心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一小时经济圈内。如何发挥地缘优势,通过服务都市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九台转变传统思维,整合“农业、旅游、文化、服务”资源,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生态旅游、休闲采摘、农家乐等直接面向城市市民需求的都市农业项目蓬勃兴起。

从5个小院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

正午时分,兴隆镇朝阳村笼罩在耀眼的阳光中。按照指示牌,一路来到葡萄园。藤上硕果累累,各色玲珑剔透的葡萄在四周金黄色玉米的衬托下,勾勒出一幅丰收农家的美景。

“都进来尝尝吧!这里都是自家栽的葡萄,保证纯绿色!”今年60岁的张树久,见到有车停在了自家葡萄园前,便乐呵呵地迎了上去。

“这里种植有蜜汁、京雅、茉莉香、含香蜜等12个品种,中秋节假期那几天,长春、九台、德惠的人来得多,都是开车来采摘的。”兴隆镇副镇长马文凤介绍道。

从自家种植到观光采摘,如今,张树久这个大城市周边的葡萄园,收入十分可观。

葡萄按市场价每公斤10元钱算,每家每年能净赚10多万元。如果让游客自采的话,1公斤能买到15块钱,利润自然增加不少。“这么说吧,种植1亩葡萄带来的经济效益,要比种植1公顷苞米带来的效益要高。”马三民家的媳妇,一边剪葡萄一边说道。

2002年的时候,张树久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和几户村民通过交换,把土地集中到一起,开始了葡萄种植。“那时候8公顷地种植的都是镇里给的葡萄苗,刚开始种,没啥经验,销路也不咋好,效益并不理想。”张树久说:“但是我们5家人就是凭着一股倔劲儿,硬是坚持了下来。

“如今效益好起来了,尤其是这几年搞起来的采摘园,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合伙种植葡萄的宋玉梅接过了话茬儿。

当看到电视上有人将自家的果园弄成观光园,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后,张树久认识到:“发展‘庭院经济’,毕竟规模小,带动能力差。只有发展‘观光农业’,才能闯出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张树久和几位合伙人商量,拆掉了葡萄园的围墙,做起了葡萄品尝观光园。在几年的实践摸索中,张树久凡是在种植中遇到的难题,都是自己通过看书、上网查询寻找解决办法。针对市场的信息多方考察,通过引进、优化,培育出最适合本地实际的品种进行种植。

如今,在增收致富路上,农民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多种渠道了解关于市场行情的信息,观念的不断更新,带来的是致富门路的不断拓宽。

谈到葡萄园下一步的发展,马文凤说:“市里将继续帮助葡萄园引进新品种、扩大种植面积。我们也争取早日让园区形成规模,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同时,将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挖掘农产品的旅游价值,提升附加值,走出一条观光富农的新路子。”

张树久告诉记者,村民看到他们种葡萄挣了钱,不少人来取经、买苗。目前,这一带已经多了好几处葡萄园,一部分人也通过栽种葡萄,发展观光农业走上了致富路。

“小苹果”引来市民乡村游

收获的季节,九台市上河湾镇双顶村,果树枝头挂满了果子,四处弥漫着浓郁的果香。

“原先是看人家种自己才种的,没想到现在成了自家的‘摇钱树’!”看着挂满枝头的饱满果实,双顶村果农杨成双说:“我们几家人合伙建了冷库,经过冷藏处理的果子,过年时价格会翻几番!”

杨成双所在的双顶村是当地有名的“林果村”,村里果园面积220公顷,年产果品660万公斤,全村310户几乎全部从事林果种植和营销。

观念的转变,促使了双顶村林果协会的诞生,双顶村林果业也开始向规范化种植、公司化运作的方向发展。现在,村里的林果已卖到了南京、上海、北京、青岛和大连等地,打响了“双顶村林果”品牌。

在上河湾镇,像双顶村这样的“林果村”还有很多。现在,上河湾镇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将林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出了城市周边最大林果产业基地。

“上河湾镇利用荒山植林造果始于20世纪80年代。”镇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镇里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共发展各种林果面积580公顷,形成大小果园770个。种植46万多株果树,有金红苹果、海棠沙果、九台晚李、南国梨、双秋苹果等20多种,年产果品1840万公斤,产值3500万元。

2012年,上河湾利用离长春近的地理优势,镇里举办了首届“金红苹果采摘节”,吸引了大批城里游客。以乡村休闲旅游和金红苹果采摘为载体的经营模式,让“上河湾金红苹果”火了起来。大伙儿逐渐认识到,只有质量的提升和品牌化经营,才能获得更高的价值。

如今,经过品牌化宣传运作,山上的林果地变成了采摘园,具有了更大的升值空间。林果协会会长张桂英说:“山东、黑龙江、辽宁的客商都认这里的果,采摘的客人也来了很多,今年的整体收益会很不错!”

反季节销售、林果深加工、举办“采摘节”等措施,进一步扩大“上河湾林果”知名度,做大做强林果产业,实实在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新鲜蔬菜一小时送进市民“菜篮子”

秋高气爽,九郊街道莲花村的早晨沉浸在一片清新之中。

对于人多地少的莲花村来说,家家户户都有蔬菜大棚,一栋栋大棚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白色海洋”。

每天早上起床后,马桂云都要先来到自家的蔬菜大棚。“我已经种了20多年菜了。”虽然已经62岁,但马大娘的身板依旧硬朗,通风、浇水、除草……熟练地侍弄起大棚蔬菜。

“利用自家门口的这块儿地,别看棚小,收入可不少。”马大娘告诉记者,她家一年能种三茬菜,先种小白菜、香菜等叶类菜,然后种西红柿,最后种黄瓜,“3个大棚才半亩多地,一年收入能有3万多元。”

看这大棚里的蔬菜,有趴在地上长的,有长在秧上的,还有吊在架子上的……对于人多地少的莲花村,每间大棚里的空间都被充分开发利用,展现了立体种植带来的效益。

来到蘑菇种植户李育才家的大棚,层层堆起的菌段上的蘑菇长势喜人。

全家4口人都在大棚里忙乎着,将成熟的蔬菜采摘下来,清理、打包、装车,运往九台及长春市的蔬菜批发市场。“原来是租大棚种,现在镇里、村里都扶持,规模也大了,发展到8栋大棚。”李育才对记者说。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一栋棚的锯末子、麦麸、稻糠等成本投入在4万元,每栋一年能净剩4万元,家里8栋棚一年能收入30多万元。

“这里离长春近,最快的时候,刚摘的新鲜蘑菇1个小时就能送到长春市的蔬菜批发点、超市和酒店。等级好的能卖到10块钱一公斤,差些的大概6元钱吧。”李育才把分好类的蘑菇指给记者看。

“十几年来,我们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已成规模。”村干部介绍说,莲花村由当初的十几人种菜,发展到现在的612人。

大棚由当初的几栋发展到现在的210栋,种植品种由当初的5个发展到现在的13个,一些名优特奇的蔬菜品种也种入了大棚。

“每年春节前后,都是我们创收的旺季,每公斤‘婆婆丁’能卖到50元。新鲜、稀罕的蔬菜,在城里都能卖个好价钱,这边刚摘下来,一会儿就送到市里了。”随行的村干部介绍说。

如今,莲花村大棚种植基地里的食用菌、香葱、香菜、生菜等新鲜蔬菜,正每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春市民的“菜篮子”里。全村蔬菜年创纯收入100多万元。

依托经济圈的地缘优势,九台蓬勃兴起的都市农业,正逐步走上产业化和规模化道路。(来源:吉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