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海外华人也极难获得诺奖的原因
转载:海外华人也极难获得诺奖的原因
作者:那小兵
2014-10-10 04:55 阅读(5936)评论(4)
国人对于“为何中国培养不出诺奖人才”已经有许多讨论,而对于“为何美国华人极少诺奖获得人”却非常少谈及,甚至不承认这个个问题存在。其实,华侨在外国人数已经高达4000万,在美国的就近400万,而且平均学位比美国白人高,比日裔高,大学比率比犹太人更高,但如此高的教育水平却并没有带来较高的诺奖得奖比率,远远比不上日本和犹太人族裔。就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几个在美国大学中任职的华裔教授,把他们所给的解释归纳了几点。
张教授:华人文化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祖祖辈辈都强调读书,但却认定要读可以帮助当官的书,而海外华人则强调读赚钱的书,有个专业找好工作,比如医生和律师这类。但是,医生如今因为医改有其难处,何况很多人脾性根本不适宜当医生和护士,为了钱当医生并不幸福,也因此没有多少上进心,开个小诊所混日子。当律师的拿了执照后不一定找到律师行肯接纳你,自己单干成本高,生意少,也不容易混,这类例子很多。每年我们大学都有人回台湾大陆,做食品专业的搞地沟油加工,有钱赚,大家看钱份上很羡慕,所有台湾地沟油这个圈子内赚钱不怕没良心。许多人就是因为这类贪图小利的事情停止了学习,走上了邪路。日本人不同,首先他们一听是搞歪门邪道的企业就不去,给钱也不去。犹太人也是如此,但中国人就会去,而且高高兴兴地去。华人中学位高的不少,但说真话的人很少,都是瞪着利益说话。我研究人类学,这个学科华人几乎没有,学历史的到有几个,他们选择跟美国教授学中国历史,美国教授靠他们找资料方便,他们凭借中文底子讲些美国人不懂的课题,混个论文通过也不难,所有国外毕业的“汉学家”一大堆,尤其“新儒家”最多,双方相互利用。华裔中的文科生尤其缺少创新精神,学位虽高,但仅仅是个乖乖仔,按部就班装点一下自己,极少和社会互动,平平顺顺混口饭吃罢了。
周教授:中国人从小缺少逻辑思维训练,不像犹太人从小读经说理,也没有日本人那种细致的观察习惯,整体做的只不过是“补习”“功课”,反反复复都是如此,根本没有培养学习兴趣,更无法树立创新精神,连如何发现问题都不会,何谈创新?你去问问那些华裔博士们,哪个不是毕业后讨厌学习的?都是如此。另外,中国文化根本不把逻辑思考当回事,学习好不好就看有没有答对老师的考卷,学术好不好就看领导评价如何,根本不是为了学问而学习的。古代中国和古希腊自然哲学思想理论比较接近。中国古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结为阴阳、八卦及金、木、水、火、土“五行”,古希腊人则认为是干、湿、冷、热和水、火、土、气“四因”,实质上都是认为世界是由某种实物演变发展而来的。但发展结果是:西方逐步形成了严密的逻辑系统,并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形成了自然科学理论;而中国则形成远离自然科学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系统,终究未形成以有控制的科学实验和严格的数学推理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从中西方文化传统比较看。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精确,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有良好的求异、求新传统。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更多地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思维缺乏逻辑和数学的传统,模糊而不求精确,而且功利主义比较严重,不够注重基础研究。当然,汉字思维本身也是个大问题,中国人思维就是和其他国家的不一样,让他人感到神秘不可理解,诺奖决定者都是西方人为主,在文化上不理解你也就无法投票给你,经济类诺奖中国人很难出头,理科还是有些希望的。
哈教授: 我认为华裔学人最大的弱点就是缺少思想张力,挑课题总是挑个容易的,成本低的,风险小的,当然没有多大搞头,小农思想作怪吗。你不用和其他民族比,就和一些中国少数民族学者比,华裔受欢迎程度就比较低,在美国出生的华裔除外,他们是美国人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最大。儒家文化的保守性,被许多人看成是中国数百年来不易吸收西方科学思想的最大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思想的“守一”和“齐一”,这种大一统的思想促成的价值观,又抑制了人们进取创新的精神。厚古薄今、顺天承命、安于现状、跟随大流等意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又多是经验型的,研究自然现象往往观物比德,使之人性化、伦理化,科研又过于注重实用性,而缺乏对客观事物原理、规律的深入探索。我们系里有个荷兰裔教授,搞一个数学模式搞了十多年,就是死不放口,华裔教授们每年都换课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以多取胜,永远都是做表面功夫,累计引用次数,发表文章篇数,到处跑会议,搞关系,根本不看重实际学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