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便携人工肾脏 重4.5公斤

你能想象出,未来一个人的器官除大脑外,都能以人工脏器代班吗?对于器官移植来说,供体不足、免疫排斥问题一直是长久存在的难题。现代医学的发展,给生命的延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当人体器官的病伤以常规方法不能医治时,能以不受来源的限制、无组织配型问题的人造器官取代或部分取代病损的自然器官,补偿或修复其功能。上个月,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便携的人工肾,而我国人工心脏的探索也正在进行中。

重4.5公斤的

人工肾问世

据上个月最近消息,一个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了一款便于患者携带的可穿戴式人工肾,并将在近期展开临床实验,有望很快通过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审查认证。相对于只能在医院摆放的、庞大到一个文件柜大小的血液透析机,人工肾只需要背在患者的腰间,仅重约4.5公斤,并且有一台血液透析机完整的治疗功能,能够允许正在接受治疗的病患能正常上学或者上班。

其实,除了人工肾,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人工器官遍布全身,从人工肾到人工心脏,从人工关节到人工视网膜。可以说,人体除大脑没有可替代外,几乎每个器官都在进行人工模拟研制中,其中已有不少人工制造的器官成功地用于临床,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据统计,仅在美国,每年就有数百万患者患有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症,因而需要进行800万次手术。我国器官移植的供需矛盾也极为突出,目前全国有约150万名尿毒症患者需要进行肾脏移植手术,400万白血病患者在等待骨髓移植。人工器官的实现,为这些患者带来了福音。这其中,人工肾和人工关节将是需求量最大的人工器官。

人工器官主要研究模拟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用人工材料制成能部分或全部替代人体自然器官功能的装置。人工器官又可分为生物性人工器官和机械性人工器官,生物性人工器官是指利用组织或细胞制造出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器官或组织,而机械性人工器官是指利用没有生物活性的高分子材料仿造的人类器官,并借助电池作为器官的运行动力。还有一种半生物性伴机械性人工器官,是指将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后制造的仿生器官。

我国正探索

人工心脏的研制

山东省心脏移植中心主任刘天起介绍,在心脏领域,包括全人工心脏和心室辅助材料,从国内来看后者应用较多。目前,全人工心脏在国际上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移植后患者的5年成活率可以达到70%,而在国内由于医学技术的限制,尚未开展全人工心脏移植手术。当然,除了技术的限制,医疗费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外,全人工心脏的价格一般在100万-200万人民币之间,这还不包括手术费用,以及后期的治疗费用等。”

同时,相对于自然的心脏移植,人工心脏移植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并发症、感染、出血等,但是尽管如此,刘天起仍然认为,人工心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心脏移植是对中末期心脏衰竭最有效的治疗办法,但是由于供体有限,很多患者无法进行心脏移植。如果能通过加工生产,将为更多的患者带来治疗机会。”

据介绍,我国目前已经开始了人工心脏的初步研究和探索。

不同于人工心脏的乐观预计,在肝病领域,山东大学第二医学肝病科博士刘峰告诉记者,人工器官目前仅限于非生物性器官,例如血液滤过装置和血象置换装置,“这都不是完整的人工肝脏,只能部分地替代肝脏的解毒功能,帮助肝脏清除部分毒素,其他的肝脏功能则没法替代。”

目前,人工肝脏仅仅能为患者进行肝脏移植争取一些时间,能不能长期维持生命尚无定论,而且成本较高,所以能够接受的患者并不是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