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业竞争突破需加强优势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
导读:这是一篇一年多前的文章,现在读来,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值得作物育种工作者思考借鉴。
科技日报,2010年11月18日
“目前,六大跨国种业公司经营的都是杂交种,如果我国粮食供给要避免受制于人,就必须加强农作物强优势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这正是我国种业与国际种业竞争的突破口。”日前,在河南安阳召开的“六大农作物强优势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工程科技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均镒如是表示。
“利用杂交种优势是提高单产最有效手段”
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5—16亿,也就是说,即使人均需求不变,我国粮食产量每年需增长0.5%—0.7%才能满足需求,但目前我国粮食年增长率仅0.256%;另外,耕地面积却在不断缩小,年约减少13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此消彼长,我国的粮食供给形势更加严峻。
“要解决我国粮食危机,保障其安全,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并不现实,提高主要作物单产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杂交种优势利用正是提高单产最有效的科技手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表示。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介绍,利用杂交种优势,全世界年增产粮食8000万吨,相当于扩大种植面积2800万公顷。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55%,产量却占66%;1976年—2003年,推广杂交水稻使我国稻谷产量累积增加4亿吨,相当于扩大了近6600万公顷的水稻种植面积。
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我国杂交油菜累计增产70亿公斤,创经济效益170多亿元。目前,我国种植的杂交油菜占油菜总面积的70%左右,高于全球40%的平均水平;玉米杂交种的利用对增产贡献为35%—40%;国产杂交棉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25%,因其高产将美国抗虫棉基本挤出国门。
当前种业国际化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强,目前已形成一批集基因操作、品种选育、种子生产、营销于一体的跨国种业公司。以美国孟山都、先锋种业为代表的强势种业集团,一方面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与科技创新,同时加强在世界范围内的种子企业并购,世界种业市场的垄断格局逐渐形成。而种业的科技创新已成为跨国集团实施全球化垄断的核心手段。
“某种意义上,我国杂交玉米育种的历史,就是引进、吸收、消化美国玉米带种质的历史。”国家玉米产业技术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说,2007年,玉米播种面积跃居我国粮食作物第一位,而在国家1000亿斤粮食增产任务中,玉米占53%。但单产却仅仅提高了8%左右,造成粮食增产压力逐年增大。
李建生认为,造成玉米育种进展缓慢主要是由于我国是玉米资源贫乏国,对国外资源的依赖度高,尤其是跨国公司对我国玉米育种压力进一步加大,而国内玉米育种行业集中度低,整体竞争力低下等。强势玉米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盖均镒表示:“农作物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正是我国种业与国际种业竞争的突破口。”
种业创新成为生物技术制高点
“生物技术种业应成为战略性产业,种业创新已成为新基因争夺和新生物技术竞争的制高点。”盖均镒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说,以生物技术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可以称为“第三次绿色革命”。提高产量是作物强优势杂交种创制与应用的重点目标,但必须明确,强优势应该不仅限于产量,还包括品质性状、抗性、适应性的强优势等。
朱英国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种质创新已由原来的选择自然变异向人为定向创造转变,由常规育种技术向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相结合转变,尤其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基因克隆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得创制水稻新种质的目的性更强,效率更高。“目前,想进一步提高杂交种优势的利用水平,还需深入研究杂交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理,加快技术创新。”
由袁隆平、傅廷栋、朱英国等11位科学家提出的“六大农作物强优势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项目于2009年正式启动。“十一五”期间,该项目育成了强优势作物杂交种47个,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增产粮棉油5亿公斤,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38项,获新品种保护权1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