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活水”滋养新疆特色林果业
自2008年,自治区林业厅首创特色林果业科技支撑首席专家制度以来,在我区活跃着9位为特色林果业发展“把脉问诊”的首席专家。如今,新疆特色林果业已经有了既覆盖全局又细致入微的科技保障,从自治区首席专家到地州县市科技人员再到普通农民,科技“活水”自上而下渗透、滋养着我区特色林果业。
各司其职 形成合力
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廖康教授是9位首席专家中的一位。站在新疆林果业区域分布图旁,他说:“我负责的区域主要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吐鲁番地区,主要树种是杏树,还兼顾香梨和葡萄。”据介绍,首席专家制度建立伊始,林业厅将新疆12个地州的特色林果业分了工,由每位专家负责几个地州,再根据专业优势负责不同的树种。目前,我区红枣、核桃、香梨、葡萄、杏、苹果等十余种主要林果都可以直接找到相关首席专家负责。
9位专家分别来自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林业科学院等单位,其中还包括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所长王玉柱。作为指导自治区特色林果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长期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发挥团队优势,集智聚力,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科学研究成为专家工作的重点。
2008年,我区发生大面积低温冻害,特色林果遭受严重损失。当年,自治区林业厅安排100万元科研经费开展特色林果低温冻害抗寒初步研究。2009年又安排300万元科技专项经费,组织首席专家利用三年时间,将低温冻害这一大课题分解为6个子课题,开展科技攻关。经过三年不懈努力,由首席专家尚新业等人承担的南疆主要果树抗寒栽培技术研究、果树抗寒材料的引进与指标制定、栽培管理措施对果树越冬能力的影响等6个子课题均获得重大进展,明年年初将进入项目验收阶段,其成果将在全疆推广。
行走在田间地头的“科技保姆”
在轮台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军如的眼中,首席专家廖康俨然已是个轮台人。“廖教授常常来做技术指导,甚至连他带来做项目的研究生都成了我们的熟人。”李军如说。
按照制度规定,首席专家每年必须保证有半年时间在基层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而实际上,他们早已把工作主阵地移到了基层的科技示范园和农民的果园里。在南疆的许多地州,农民们亲切地把他们称作行走在田间地头的“科技保姆”。
手把手示范,面对面指导,有针对性地培训基层科技人员,科技人员再去培训农民……一项项方便实用的农业技术由专家之手传授到果农身边。
4年来,首席专家共举办培训班100余期,培训专业人员12500人次,现场培训干部、技术员、果农15800余人次。与此同时,各地州根据林果业发展需要,陆续聘请了21名地州级林果专家、110名林业科技特派员。至此,区、地、县三级林果业专家网络初露端倪,科技人才工作机制为我区特色林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技术保障。
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不拘一格聚人才,整合全疆有限的高层次林果业专家资源,提高林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自治区林业厅建立特色林果业科技支撑首席专家制度的初衷。因此,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选聘专家成为该项制度的亮点。“通过林业厅把众多林果业专家聚拢在一起,共同做好一件事,这项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首席专家之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所长王玉柱这样评价道。
对于研究经费,课题需要多少,就下拨多少;对首席专家所在的林果业发展科技支撑单位,同样给于经费支持;对首席专家主管树种的相关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一系列举措解除了专家的后顾之忧,也进一步激发了专家们的工作热情。
今年,我区又启动“生态健康果园”试点工程。由首席专家牵头,制订了核桃、红枣、苹果、香梨四个树种的生态健康果园建设技术标准,组织开展了多项重大技术研究,并起草完成生态健康果园综合评估系列管理办法。由制度创新带来的科技创新正日益发挥其强大威力,促进新疆特色林果业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