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增产增效综合技术模式研究成效喜人
发表日期:2014-10-14 01:46AM 阅览次数:
在观摩现场,项目组有关专家一一介绍了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广两优7203”“广两优7217”“内2优111”和“中浦优华占”的特点,以及水稻好氧栽培技术、机插水稻轻型无土基质育秧新技术、植物免疫诱抗剂、“粒粒饱”增产技术、高产低碳机械化稻作技术、激光耕整地技术、适合统防统治的田间管理技术等7项核心技术的特点和应用效果。 据项目技术总负责人、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介绍,在中国农科院党组的统一部署下,水稻所从去年开始,围绕“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目标,联合院作科所、植保所、农机化所、资划所、环保所,并与当地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部门协作,全力推进水稻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和示范。在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等水稻生产大省建立了100亩、500亩和1000亩等不同规模的示范展示基地,既集成展示成熟配套技术,也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做到成熟一套、推广一套,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各方很高的评价。
据珠湖农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该场启动双季晚稻综合技术集成示范以来,短短3个多月,已有58批次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种粮主体现场考察,示范展示效果好,深受种粮农民欢迎。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听后十分高兴。他说,今天的现场会,家庭农场等新型种粮主体看得很认真、问得很仔细,充分说明了他们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渴望,也说明了水稻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的初步成功。 陈萌山认为,今年水稻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取得了3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水稻无土基质育秧技术取得初步成功。近年来,工厂化旱育秧发展较快,但发展旱育秧需要大面积取土,不仅关系到稻田土壤肥力的培育,而且关系到环保、土资源利用等问题。水稻所研发的无土育秧基质,60%的成分来自于农作物秸秆,40%源于天然矿物质,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潜力。二是形成了3套增产增效综合技术模式。示范点根据品种和环境特性,将7项技术组装配套成3种模式,实现了“早稻+双季早熟晚稻”产量超过1200公斤,“早稻+双季晚熟晚稻”产量超过1300公斤的基本目标。三是水稻增产和节本效益显著。采用集成技术的田块比当地主栽品种使用常规技术亩均增产100公斤左右,增加收入最高达235元;同时,每亩比常规技术节约物化投入50元左右,减少人工投入成本约200元,每亩增加总效益近500元。
陈萌山指出,水稻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带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启示:第一,它充分显示了技术集成的增产作用。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情况下,单一技术突进实现单产提高很难持续保持发展,必须更加重视技术集成、协同攻关。南昌鄱阳示范点,集成了我院水稻所、作科所、植保所、资划所、农机化所、环保所等6个研究所的技术,还结合了地方现有的技术,比常规种植模式增产10%。第二,它充分显示了技术集约的增效作用。持续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必须要做到持续增加效益、降低成本,做到增产增效并举。鄱阳水稻示范点,每亩比常规技术节约物化投入50元左右,节约人工成本100-200元,每亩节约成本近250元。第三,它充分显示了政策和技术匹配的综合作用。持续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必须要做到技术、政策和行政措施相配套,真正做到发挥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第四,它充分显示了全程机械化的引领作用。品种和技术要服从、服务于机械化,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和必然要求。针对育秧和栽插两个薄弱环节,示范了无土基质育秧+机插秧+统防统治+机械化收割技术模式,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第五,它充分显示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由水稻所育成的高产优质新品种,配套植保所、资划所等6个相关研究所研发的新技术,通过江西红一种业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最后将综合技术集成示范点落实在水稻主产区鄱阳湖的株湖农场、种田大户、农民合作社。不仅缩短了技术研发到生产应用的直线距离,还大大节约了新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时间与空间,减少了技术转移过程的诸多中间环节,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民使用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成本。第六,它充分显示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作用。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新技术应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我院在江西鄱阳、广西南宁、湖北浠水三个传统双季稻区分别布置了不同规模的示范点,研究总结不同规模条件下水稻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效果,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这6点启示,就是我国水稻生产的技术路线和生产方式:技术集成、技术集约、政策匹配、农机配套、新型经营主体经营和适度规模种植。这一技术路线符合我国国情、农情,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就下一步的工作,陈萌山要求,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突破水稻生产技术瓶颈。全院相关研究所,要立足未来5-10年我国水稻消费需求,确定重大命题,组织联合攻关,加强突破性新品种选育以及全程机械化、肥水药高效利用、防灾救灾、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单项技术研究,为实现更高增产增效目标提供技术储备。二要组建创新联盟,不断完善增产增效综合技术模式。要联合优势科研单位特别是省级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组建增产增效模式攻关联盟,构建大联合、大协作的高效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形成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新局面,加快研究确立一批从品种选择到育苗移栽、肥水药管理和收获的全生育期的高产高效综合技术模式。三要增强示范性,发挥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的引领作用。要根据典型生态区和粮食主产区,合理布局示范基地,长期固定示范展示;要根据不同生产阶段、不同农时生产需要,对地方政府、推广部门、种业企业、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进行同步示范展示,实现全过程可示范、全过程可参观、全过程可学习。四要建立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示范展示水平。成立院增产增效模式研究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增产增效模式研究作为战略任务长期开展下去;走在国家需求的前面,根据农业部高产创建总体安排,制定技术方案,集成国内最先进的品种和技术,进行技术集成展示和未来新技术的储备研究;建立考核指标体系,确保任务目标落实,更好支撑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工作目标的实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中国农科院党组成员、人事局局长魏琦,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巡视员陈友权、科教司副巡视员杨礼胜、种子局处长吕波,以及来自中国农科院江西省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代表等400余人参加了会议。(通讯员 章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