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扶持科技发力工程推动 山西粮食生产“五连增”

导语·中国大田网日前召开的山西省2014年粮食生产分析会上传来的喜讯,今年我省粮食生产继夏粮增产之后,秋粮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预计较上年小幅增加,将实现连续第五年增产,再次刷新山西粮食生产新纪录。

又是一个丰收年!又创历史新纪录!今年我省粮食生产继夏粮增产之后,秋粮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预计较上年小幅增加,将实现连续第五年增产,再次刷新山西粮食生产新纪录。这是日前召开的山西省2014年粮食生产分析会上传来的喜讯。

省农业厅种植业处负责人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的粮食增产来之不易,夏粮、秋粮的丰收是在克服了春夏干旱、局部暴雨冰雹灾害、病虫害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而没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取得粮食总产第五个连续增产年,可以说“五联增”为山西粮食生产增添了新的光彩。

对于十年九旱、农业生产条件并不优越的山西而言,为啥能够取得“五连增”这样的好成绩呢?

惠农政策发挥了“杠杆”之效

“我省粮食生产之所以交出一份出色的‘成绩单’,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重视粮食生产,在落实中央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出台多项惠农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是惠农政策的‘真金白银’发挥了‘杠杆’的巨大撬动之效。”省农业厅种植业处负责人这样说。

今年中央和省共安排全省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34.5亿元,补贴标准为小麦每亩85元,玉米及马铃薯每亩60元,小杂粮每亩80元,这些资金在春播之前就全部兑付到户,使得农民能用这笔钱及时采购了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生产急需的各种农业资料,为搞好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惠农政策的“真金白银”在粮食增产中也起到了“杠杆”作用。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良种补贴资金3.8亿元,继续对玉米、小麦、棉花、水稻四种作物实施全覆盖。在落实中央政策的基础上,省政府又出台强农惠农政策,一是对全省1100万亩杂粮(不包括薯类)给予良种补贴,补贴标准10元/亩;二是安排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补助资金5000万元,对耕地实施田、水、沟、渠、林、路综合治理。这些政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省主要农作物的良种化以及耕地生产能力的提高,而且对粮食增产发挥了有力的撬动作用。

农业科技成为粮食增产的“引擎”

我省粮食生产之所以交出一份出色的“成绩单”,科技兴农战略是最为有力的“引擎”。

今年我省利用中央现代农业资金和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资金共1.67亿元,对516万亩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地膜覆盖技术进行补助,比上年增加50万亩。其中,20万亩小麦每亩补助90元,玉米、杂粮每亩补助30元。安排资金200万元,在8个县开展地膜回收试点。利用中央资金4950万元,对小麦“一喷三防”进行补助,补助面积990万亩。这些农业技术的应用为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然,科学防治病虫害也为粮食丰收起到了保驾护航之效。今年我省局部地区伏旱与洪涝气候条件总体有利于病虫的发生流行。截至8月30日,全省大秋作物病虫发生3982.2万亩次,较上年同期增加65.2万亩次,发生程度总体为中等,其中玉米红蜘蛛、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斑病偏重发生,其余病虫(如玉米螟、粘虫、蝗虫、草地螟)偏轻至中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和植保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抽调大量农技人员及时控制病虫危害。据统计,全省针对大秋作物病虫动用各种防控设备6700余台套,防治玉米红蜘蛛重发田582万亩次,防治玉米大斑病重发田359万亩次,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重发田95.6万亩次。正是科学防治病虫害,使灾情被控制在最小范围,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确保了粮食大面积丰收。

高产创建工程是增产的生力军

说到粮食增产,高产创建工程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生力军。省农业厅种植业处负责人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今年我省利用中央资金,在全省79个县建设245个粮棉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与财政部门联合制订了《2014年山西省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方案》,资金向重点县和重点乡倾斜,安排2个整建制县、14个整乡推进县,分别比上年增加1个和2个。省财政安排粮棉油高产创建资金1650万元,建设5000亩片、万亩片60个。部、省级万亩和千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达到305个。高产创建活动的继续实施取得明显成效。据洪洞县组织测产,该县万亩地膜小麦高产示范片内10亩旱地地膜小麦亩产超过1000斤,这是山西旱地小麦前所未有的高产纪录。

当然,农民的辛勤劳动也是重要原因。随着玉米和小麦市场价格走高,以及国家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舍得在土地上下本钱、花力气,这也为粮食丰收增添了内在动力。

分析今年我省粮食总产实现“五连增”的原因,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政策扶持,科技发力,工程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