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一生一世农机情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一趟,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也就不遗憾了。”这是陈学庚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提起农业机械,他有说不完的话。
1968年,陈学庚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奎屯农机学校毕业,分配到130团机械厂。有一次,司务长拿来一个损坏的压面机让他修理,可他却无从下手,半天也没有修好,只能请外面的人来修理。这件事成为他刻苦钻研的动力。从此,他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学知识,向老工人学技能。没有测量仪器,他仅凭肉眼绘制出草图,学习制造镗缸机、水力测功机。随着C620车床、大型移动式顶车机等设备陆续研制成功,陈学庚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革新能手”。
上世纪80年代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引进地膜栽培技术种植棉花。随后进行小面积试验,取得亩产115公斤的成绩。但是人工铺膜成为棉花大面积推广的拦路石,陈学庚受命研发铺膜播种机。一次试验失败了,不气馁;两次试验失败了,再加油。就这样,陈学庚和他的团队跌倒又爬起,终于在1982年成功研制出铺膜播种机,帮助当地实现了铺膜、播种联合作业,大大加快了地膜覆盖栽培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此后的10年间,陈学庚又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气候条件,相继研制推广了多种新机具,形成了系列新产品。这些新机具的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引领了新疆铺膜播种机械化技术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出发展“六大精准农业”,棉花精量播种、膜下滴灌、精准施肥、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等都急需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新装备。任务又落在了陈学庚的身上。
当时,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可借鉴的资料,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开展攻关,一次次进行试验和改进,一次次查阅资料进行比对。经过努力,他所带领的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膜下滴灌铺管铺膜精量播种机,并获得7项国家专利。这种新型农机一次作业就能完成铺管、铺膜、膜上打孔、精量播种等8道作业程序。此外,他们又研究开发出13种系列新机型,满足了棉花、玉米、番茄等多种作物的精量播种要求,填补了国内外同类机具的空白。
知名农业机械专家罗锡文院士评价陈学庚时说,“他对我国棉花全程机械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对新疆扩大棉花面积、稳定棉花产量起了关键作用。”
2013年,已经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陈学庚又将目光投向了地膜污染等农业生产方面的突出问题。67岁的他,依然在努力。
责任刘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