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要从建立自己的核心种质开始
育种要想长期搞下去,并提高育种效率,不断的累计你公司自己的希望性状,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种质。或母本或父本,有一个足够了,这将是其他公司无法模仿和追随的,这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其他公司学不去的。 如果全国各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种质,有自己的杂种优势群,并持续改良,那你的育种搞的就很好。曾经比如丹东院的旅大红骨群,铁岭院的7922系,内蒙的墨17等个单位以他们为核心改良都出了很多品种,曾在全国育种界领先,为什么现在落后了呢?这些种质曾是我们引以自豪的核心,为什么说不行就一下子真的就一无是处了?我个人认为是我们没有对他们持续的正确改良,或改良的技术路线错了。他们里有优良的丰产基因和广适性基因,只是335的进入我们才知道落伍了。说明一是育种思路和方向在335到来之前就落伍了,或走偏了。二是335的进入打乱了育种界的阵脚,育种人不知所从,不知所走。从以前的品种自以为国际先进,到现在变得崇洋媚外,变得自我虚无主义。现在跟着人家后边跑,说好听的是紧跟国际步伐,实则缺乏自信心,盲从。我们自己从精神上就被打败了。
建立自己的核心种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我们现有的本地种质与市场应用的种质差距太远,很难立竿见影。如果从新建立自己的核心种质必须要做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收集很多种质的信息,最后确定它为育种的核心资源。有了核,才能建立起杂种优势群,育种才能进入科学的流程,才能不断的累加育种你所需要的优良基因。如果方向对,技术路线对,那么你的育种过程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和其他公司的过程。每个公司的核不一样,所应用的材料不一样,累加的基因也不一样,出来的品种也不一样。对其他公司优秀的材料,对你公司可能无用,因为不能满足你的育种需求(即使都给你,也不见得用明白,因为你不了解种质的内部信息,当你拿到所谓的好材料时,人家公司内部可能早就进入了新一轮的改良,你永远在他后边),这就是排他性竞争,也是你公司的竞争优势。如果再有资金,人才,管理等优势那你公司想不强都不行。
回头想一想,如果20年前我们能够对旅群、7922等种质为核心,进行持续的正确的改良,今天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会不会这样被动。当然了,很多育种之外的其他因素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适者生存是不变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