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病害,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春玉米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发生严重的年份,减产可达50%左右。
一、病症
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大斑病斑长梭形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枯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在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不产生孢子或极少产生孢子。
二、发病特点
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田间始见病斑时间:在华北地区,春玉米6月上旬,夏玉米7月中旬。由于气候条件与玉米感病阶段吐丝灌浆期相吻合,夏玉米病情发展快,受害重。
发病条件:
(1)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70年代由于感病玉米杂交种大面积种植,在一些地区造成大斑病流行,损失严重。
(2)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3)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流行。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毫米,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三、防治方法
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辅施药保护等综合措施。
1.选用抗耐病品种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杂交种。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 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深翻病残株,消灭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杆,开春后及早处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熟,秸杆肥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
3.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夏玉米高抗病力早播可减轻发病;与小麦、花生、甘薯套种,宽窄行种植;合理灌溉,洼地注意田间排水。
4.喷药防治。在玉米抽雄前后,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时,开始喷药。防效好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90%代森锰锌,均加水500倍,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喷雾。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四、应注意问题
1.压低菌源:玉米收获以后,彻底清除田内外病残组织,收集的病残组织连同收下的玉米秸秆经高温发酵沤熟施用。在以玉米秸秆为燃料的地方,应该合理安排烧柴顺序,力争将玉米秸秆在玉米出苗前后烧完。深翻土地或进行轮作,可以消灭埋在土壤里的病残体组织上的大斑病菌,轮作同时可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2.增施肥料,加强管理:玉米从营养生长转到生殖生长的发育中期,最易受大斑病菌的侵染,因此,在苗期和抽雄期阶段特别要注意增施氮肥,以保证苗期的茁壮成长和防止后期脱肥,提高玉米植株抗病性,凡玉米生长健壮的大斑病发病轻。
3.中耕、及时排水:改变田间的小气候,能促进植株发育健壮,增强抵抗病害的能力。
4.适期播种:在气温较低的北方和南方山区,早播可以减轻发病,但早播玉米出苗慢,丝黑穗病发生重。因此,要注意播种期的调整。目前农药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较差,同时大斑病发病时施药困难,所以一般不用药剂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