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影响迥然河西走廊种粮“伤不起”

气候变化离我们到底有多近?对于河西走廊的农民而言,种庄稼越来越难。

河西走廊是我国春小麦的主产区之一,但是气候的变化让这个地区越来越不适宜种植春小麦。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所长王润元介绍,近30年的数据表明,随着气候的变暖,河西走廊地区春小麦的种植开始向北、向高海拔地区逐渐扩展。

因此春小麦在河西走廊地区的可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是气温的缓慢攀升使春小麦生长期缩短,单产量呈下降趋势,春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也有所下降。

与此相反的是,冬小麦在甘肃地区更加适宜种植了,因为冬季温度的升高让小麦越冬成为可能。由于冬小麦产量更高,农民更愿意种植冬小麦,因此近年来甘肃地区春小麦的种植面积呈缩小趋势,而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则逐年增加。

春小麦与冬小麦在河西走廊地区的此消彼长只是一个缩影。王润元介绍,在整个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变化使热量需求高的棉花、葡萄等喜温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提高,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而热量需求低的马铃薯等喜凉作物则受到了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是农作物结构调整的基础条件。”王润元举例说,有些果树在河西走廊地区不能越冬,农民要种的话需要在冬天采取保温措施,这就增加了种植的成本。气候变暖以后,在一些海拔低的地方,这些果树不需要采取保温措施就可以越冬了,农民种植这种果树的成本降低,这就有利于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气候条件达到了,说明这个地区可以种植某种作物了,但是最终是否进行调整,还是得看农业的机制和效益。”王润元总结道。

这一点在河西走廊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王润元介绍,棉花、葡萄等作物在气候变暖后产量提高,而且作为经济作物,它们的收益又比较好,所以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受气候变化影响,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发生了改变。复种技术的广泛采用便是其一。王润元表示,气候变暖后农作物生长速度加快,与此同时河西走廊地区的秋季有所延长,这样农民在收了小麦或者玉米之后,可以复种小油菜等作物以增加种植收益。

不过总体而言,在干旱少雨的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变暖让发展节水农业变得更加紧迫。王润元介绍,受气候变化影响,河西走廊地区的干旱灾害呈加重趋势。兰州干旱所的研究显示,近年来,河西走廊地区干旱频率稍微减少,但是干旱的强度、影响的范围以及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却显著增加。

“河西走廊地区主要是干旱区,气候变化后最大的问题还是水资源不够。”王润元说,农作物在种植方式、栽培方式和种植制度方面肯定要围绕节水展开。

[责任qianm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