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宣威:育种工作者刘庆文的玉米高产梦
发表日期:2014-09-30 02:08AM 阅览次数:
80年代初,受良种紧缺、水肥不足、科技滞后等因素影响,玉米平均产量仅在200-300公斤左右,提高玉米单产、提升玉米品质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目标和追求。1981年,22岁的板桥镇村民刘庆文来到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玉米室跟班学习玉米育种。上午学习理论、下午田间实作,一年的学习让他爱上了这项工作。回到宣威后,刘庆文当上了农科员,他便在自家的责任地进行玉米良种选育。一年后,刘庆文被云南省农科院聘用为“科辅工人”,多次参加云南省农科院组织的玉米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种子生产、种植推广培训,为他长期从事玉米育种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1987年,刘庆文回到宣威市板桥镇,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从试验地块选择、品种排列、试验设计、田间管理、套袋授粉到单收单贮,他都一丝不苟地开展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庆文与曲靖农科所合作,于1995年成功选育出第一个玉米良种“群单1号”。该品种在曲靖市推广,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随后,刘庆文自主选育的玉米良种“桥单2号”通过审定,该品种在曲靖市及贵州省威宁县、六盘水市等地推广,成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宣威主推的玉米优良品种之一。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刘庆文多次提拔调动。虽然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发生了改变,但他一直坚持深爱的玉米育种工作。除上班以外,刘庆文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其中。据刘庆文回忆,2006年7月,玉米育种处在授粉高峰期,为保证育种正常进行,他白天上班忙工作,放弃午休时间,晚上收集整理资料,每天只能休息4-5小时。
刘庆文说像这样“忙工作、忙育种”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为了加快玉米育种进程,他每年都到西双版纳、元江等地开展冬繁,几乎都是周五晚上出发、周日又连夜返回宣威上班,并且所有费用都是自己支付,有时一个月的油钱就几千块。他说,因为热爱玉米育种这项工作,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只要育出受群众欢迎的玉米种,用一生来做这件事都值。
1981年至今,刘庆文从事玉米育种工作已经33年了。33年间,刘庆文先后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桥单2号”、“宣宏2号”玉米良种,并参与和配合自己的团队选育出宣黄单系列等一批玉米优良品种。2012年,刘庆文选育的“宣宏2号”玉米新品种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曲靖市和相同海拔及相同生态区域地区推广种植。推广至今,“宣宏2号”玉米新品种受到种植户的普遍认可。
因坚持培育玉米良种并推广种植,刘庆文获得了不少荣誉。他说:“荣誉是对自己的鞭策,实实在在做事,培育更多群众欢迎、适应性更广、品质良好的玉米优良品种才我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梦想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