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基因高效检测技术与水稻产量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取得阶段进展
8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承担的“十二五”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植物分子设计与品种创制技术”主题项目“外源基因组区段/基因高效转移与检测遗传效应分析”和“水稻产量性状功能基因组”两个课题中期检查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出席检查会,科技部农村司、农村中心的相关同志、项目首席专家、相关课题负责人以及合作单位的主要研究人员共计3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期检查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外源基因组区段/基因高效转移与检测遗传效应分析”和“水稻产量性状功能基因组”两个课题负责人的工作汇报,针对课题的工作进展和技术路线进行了质询,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专家组认为两个课题取得了较好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建议加快优异种质在育种中的利用。会后检查组一行还现场考察了两个课题组的实验室。
“外源基因组区段/基因高效转移与检测遗传效应分析”课题于2011年启动,课题组重点研究建立规模化的外源基因组区段定向转移和高灵敏、高效率的检测技术,筛选可用于培育优异小麦新品种的外源基因组重组区段,建立不同外源基因组区段的高效选择与聚合育种技术体系。目前,在外源基因检测技术方面,建立了高通量、高灵敏度的FISH检测技术,片段最小可检测到2kb并为国内外多家单位进行技术服务;国内外首次育成高抗赤霉病的新易位系5个,获得2个可供育种的高抗白粉病的外源区段。发表SCI文章8篇,申请染色体研究技术国家发明专利3项。
“水稻产量性状功能基因组”课题于2012年启动,课题拟在克隆控制水稻株高、分蘖形成、穗型发育等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控制水稻株型及穗型发育的分子机理。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与克隆分蘖角度、分蘖数量、植株高度、籽粒与穗型发育等水稻产量相关基因50多个,在NatureGenetics、NatureCommunications、PLoSGenetics、PlantCell等国际主流刊物发表SCI论文2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为水稻品种的分子设计育种与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