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致旱灾加重河西走廊种粮更艰难

气候变化离我们到底有多近?9月12日至18日,记者随“丝绸之路的气候变迁”考察团采访时发现,气候变化对于河西走廊的农民而言,种庄稼越来越难。

种植结构需调整

气候变暖对河西走廊地区不同的农作物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影响。这就使农民不得不对原来的种植结构进行调整。

河西走廊是我国春小麦的主产区之一,但是气候的变化让这个地区越来越不适宜种植春小麦。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以下简称兰州干旱所)所长王润元告诉记者,近30年的数据表明,随着气候的变暖,河西走廊地区春小麦的种植开始向北、向高海拔地区逐渐扩展。因此春小麦在河西走廊地区的可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是气温的缓慢攀升使春小麦生长期缩短,单产量呈下降趋势,春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也有所下降。

与此相反的是,冬小麦在甘肃地区更加适宜种植了,因为冬季温度的升高让小麦越冬成为可能。由于冬小麦产量更高,农民更愿意种植冬小麦,因此近年来甘肃地区春小麦的种植面积呈缩小趋势,而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则逐年增加。

春小麦与冬小麦在河西走廊地区的此消彼长只是一个缩影。王润元介绍,在整个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变化使热量需求高的棉花、葡萄等喜温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提高,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而热量需求低的马铃薯等喜凉作物则受到了不利影响。

看种植成本和效益

“农作物结构的调整最终是人作出的,这和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王润元说,气候变化与农作物结构调整之间还有人的因素在起作用。

“气候变化是农作物结构调整的基础条件。”王润元举例说,有些果树在河西走廊地区不能越冬,农民要种的话需要在冬天采取保温措施,这就增加了种植的成本。气候变暖以后,在一些海拔低的地方,这些果树不需要采取保温措施就可以越冬了,农民种植这种果树的成本降低,这就有利于农民种植这种果树。

“气候条件达到了,说明这个地区可以种植某种作物了,但是最终是否进行调整,还是得看农业的机制和效益。”王润元总结道。

这一点在河西走廊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王润元介绍,棉花、葡萄等作物在气候变暖后产量提高,而且作为经济作物,它们的收益又比较好,所以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节水农业更加紧迫

受气候变化影响,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发生了改变。复种技术的广泛采用便是其一。王润元告诉记者,气候变暖后农作物生长速度加快,与此同时河西走廊地区的秋季有所延长,这样农民在收了小麦或者玉米之后,可以复种小油菜等作物以增加种植收益。

不过总体而言,在干旱少雨的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变暖让发展节水农业变得更加紧迫。王润元介绍,受气候变化影响,河西走廊地区的干旱灾害呈加重趋势。兰州干旱所的研究显示,近年来,河西走廊地区干旱频率稍微减少,但是干旱的强度、影响的范围以及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却显著增加。

“河西走廊地区主要是干旱区,气候变化后最大的问题还是水资源不够。”王润元说,农作物的种植方式、栽培方式和种植制度方面肯定要围绕节水展开。

王润元告诉记者,河西走廊地区节水灌溉发展比较快,之前发展喷灌技术,现在滴灌技术也得到推广,而且由地表滴灌发展为地下滴灌。此外,地膜覆盖和双垄沟技术也得到大范围应用。王润元介绍,在半干旱区,双垄沟可以把地表降水集中起来,以减少地表水分的流失或蒸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