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玉米期货十年路产业经济新境界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目前已成为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3。玉米不仅是口粮,更是畜牧业、食品业乃至工业原料。在这个链条上,牵挂着成千上万的粮农及流通、饲料和工业加工企业,产业体制与价格机制独具特色。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建立了期货市场,玉米期货先后在多家交易所上市交易。1998年国家在治理整顿中停止了玉米期货。直到2004年9月22日,中国证监会批准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恢复玉米期货交易。玉米期货拉开新的序幕。
大商所是中国三大商品期货市场之一。玉米期货这一长期位居国际农产品期货交易量前三的粮食品种,也是大商所的主力期货品种。十年来,玉米期货在政府与监管部门的关心下,在产业界的参与下,在大商所的努力推动下,实现稳健运行。它通过自身不断调整与创新,适应着市场与政策的交织变化,始终保持市场活力与引导力。大商所用责任与担当,把产业界团结起来,调动起来,造就了一支现代化玉米产业队伍,企业和农户直接或间接成为玉米期货的受益者。更大的收益是产业环境日趋有序,发展方向日趋清晰。
十年来,玉米期货正成为大商所探索发展路线最清晰的期货品种之一。大商所,为中国玉米产业和谐稳定发展不遗余力地提供着正能量。
一、价格参考形成中心
玉米是国际市场上市时间最早和最活跃的商品期货品种之一。全球有10个国家16家交易所上市了玉米期货合约及相关的衍生品。玉米期货至今仍为美国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主力品种,约占美国农产品期货交易总量的1/3以上。而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产量超过2亿吨。10年来,玉米跃升为国内产量第一位的粮食作物,产业链最长、贸易量最大。因此,中国玉米期货如何打造产业服务平台备受市场关注。
大商所没有辜负各方期望。2004年玉米期货恢复上市后,走出一条发展迅速、运行平稳的曲线。2004-2008年五年累计成交量达2.15亿手(单边,下同),交易额3.43万亿元(单边,下同),日均交易量约21万手,日均交易额约33亿元,日均持仓量33万手。累计交割约228万吨,交割金额累计约23亿元,无交割违规事件。其中,2006年玉米期货合约交易量达6765万手,成为全国成交量最大的期货合约,在全球农产品期货期权合约中排名第一。2007年,大商所期货交易量在全球54家期货期权交易所名列第17位,其中农产品期货占全球农产品期货期权份额的29%,一举成为仅次于CME(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位居全球第二位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成为支柱品种之一。尤其是2006-2008年三年,玉米期货突飞猛进,日均交易量达26万手。
玉米期货是大商所全部上市品种中功能作用发挥较好、与产业联系最紧密的品种之一。玉米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保持较高的关联度并具有超前性。统计表明,玉米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相关性从2004年的0.52升至2010年的0.96;2008年以来年均相关性为0.83。同时,产业客户参与度高于其他全部品种的平均水平。
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对玉米实行了临时收储政策,政策对玉米市场的影响占主导地位,也成为影响玉米期货价格的重要因素。经过一番适应,玉米期货市场逐渐恢复并呈现新特点。一是价格走势平稳,反映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目的。二是大连玉米期货行情独立于国际市场行情,玉米期货价格与国际期货市场价格的相关系数从2006年的0.91下降到-0.12,玉米期货主要反映国内市场变化。三是企业继续保持较高参与度。2013年参与玉米期货交易的客户总数超过10.5万个,其中法人户近2%,与市场平均水平相当。
如今,大连期货市场已经成为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参考中心。大连玉米期货价格充分体现着国内市场的影响因素。国内相关企业越来越重视大连玉米期货市场,把玉米期货工具的运用作为企业经营的利器。
二、服务农业成果显著
从2005年开始,大商所在东北开展了“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工程包括三项内容:免费培训农民,免费送信息下乡,推动期货订单试点。同时开展了十余种“公司+农户、期货+订单”模式试验。从2005年到2013年,大商所联合会员单位在东北累积培训农民、农合组织负责人、农业系统干部、大学生村官、种粮大户及营销人员7万多人次,扶持了平东粮库、九三、勃利、克山等期现结合的订单农业典型。据2009年抽样调查,吉林、黑龙江两省有21%的农民在玉米经营过程中参考大连期货价格。该工程在主产区掀起了看期货信息种粮卖粮的农业新浪潮。
价格发现来自强大的公开信息的支撑,市场参与者对可能影响价格的众多因素进行挖掘、讨论和集中操作,最终形成连续有效的价格体系。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监测部李喜贵的体会是,伴随产业快速发展,玉米行业也是信息意识最高、信息服务质量最强的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政府智库和市场翘楚百家争鸣,企业高度重视信息价值,供求平衡分析方法得到普及。大商所为此付出了持续有效的努力,合作信息开发卓有成效。多年来,大商所官网定期更新玉米市场基础信息,发布高质量的玉米升贴水报价,召开各种产业大会,在玉米产业链研究、价格数据库、竞价交易数据库等方面展开长期合作研究和推广,形成了全行业合力开发市场信息的良好局面。
大商所投资建立了信息采集和发布体系。订购了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中国大豆网、中国玉米网等机构的市场信息,并与100多家专业网站合作,供农民免费使用。编辑出版了《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信息周报》。联合10多家地方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向农民传送信息。在关键农时举办大型市场形势分析会。委托中国大豆网和中国玉米网每周一三五按时向农民发送手机短信,并设立24小时热线电话。在该工程支持下,中国玉米网为农户定制了免费专业信息渠道,包括短信、电话咨询、网站浏览、联合购销等项目。2013年,中国玉米网短信服务在229个工作日中发送短信1562696条,有效用户853人。短信接收率、接收及时性以及用户满意度均超过95%。中国玉米网的经营者大连亿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依托玉米期货为企业提供咨询业务,获得快速发展。
更多的农户是有组织的获得、使用并受益于信息,表现在农户能够获得卖粮以后的价格上涨收益保障,被誉为远期的“期货”收益。吉林省四平市平东粮库2005年以“二次结算”的方式收购农户玉米,二次结算补差价27.4万元。2006年平东粮库又推出了“三次结算”的合作方式,以收购保底价签订单,卖粮时参考市场价就高结算,卖粮后在合同期内参考当地粮库收购价再次就高结算。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村支书杨导春是大商所“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第10期培训班学员。他在期货市场指导下,实现了玉米的种植、销售、加工产业化经营。带领合作社把农民远期供应契约、贸易企业购买契约、加工企业转化契约等相关产业链嫁接起来,保证了销路和收益。
三、企业避险有了工具
与国际发达期货市场相比,中国玉米期货市场规模及对产业的影响力提升空间巨大。2013年美国玉米期货成交量是玉米现货产量的22.47倍,而中国仅为0.61倍;国内玉米期货法人持仓占比2009年最高时接近60%,2012年降为40%,仅为美国的一半。从投资者结构看,在机构客户中,流通类企业是大连玉米期货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深加工企业参与潜力极大。
判断期货市场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它是否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和服务,相关产业企业的参与是否广泛,企业的期货参与是否能够很好地结合并服务于现货经营。2005年以来,大商所总结前期产业服务经验,实施了“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千厂万企”市场服务工程和“产业大会”等服务模式。主动投身产业,促进期现融合。
这十年,伴随粮食不断增产,玉米行业大整合,参与玉米现货市场的主体逐渐向集中化和专业化转型,给玉米期货市场快速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机遇。大商所抓住机遇,一方面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一方面强化产业服务力度,使更多的玉米现货主体参与到期货工具的运用中来。这些现货企业通过套保交易规避了现货经营风险,促进了企业稳健发展。
中谷粮油集团公司在市场参与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专门成立了套期保值交易小组,每月根据集团公司的总贸易量制定套期保值操作计划,指导下属各分公司进行套期保值。从2007年起,集团每年大豆和玉米贸易量中近50%的现货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
益海嘉里玉米主要经营业务为深加工与港口贸易。在玉米期货利用中,企业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套保五步法:一是制定企业风险政策;二是确定持仓数量;三是估算饲料原料的投资潜力;四是对远期采购和存货的保值和未保值的头寸进行评估;五是制定退出方案。玉米期货成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不二路径。
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北良有限公司近年在期货市场通过对部分企业经营目标库存头寸建立虚拟库存,减少了资金占用,锁定采购成本。在对2014年C1409合约的操作中,达到了玉米采购成本降低30元/吨的效果。目前,公司进入到对最优套保比率以及套保有效性的研究层面。
河北永安国家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每年在大连期货市场操作达到万手以上。通过对吉林现货与大连期货的研究,发现了期现玉米合约的价差规律并掌握了操作规则,企业效益大增。
而通过期货参与,一些企业确保了成本利润,有能力反哺下游生产主体。江西南昌双胞胎集团2013年上半年利用玉米和豆粕期货较好控制了成本,集团拿出一亿元实施了“每吨饲料降价100元”让利月活动,使养殖户每头猪减亏24元。中粮生化能源(榆树)有限公司从2013年玉米收购时开展了“粮食银行”试点,对合同农户卖粮后实行“延期点价”,保证了稳收增收。
四、经营创新探索深入
“千村万户”也好,“千厂万企”也好,核心是经营机制创新。多年来,大商所持续推动利用期货市场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2013年,上海新湖瑞丰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辽宁省辽锦生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收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采用“二次点价+复制期权”的方式进行风险管理,即是新形势下大商所和市场机构依托玉米期货探索的“三农”服务新模式之一。该模式简单易行,可推广性强,初步形成了多方受益的长效机制。
所谓“二次点价”就是农民在玉米上市初期,将粮食销售给企业,后者先按保底价核算的货款支付给农民。在未来一段时期,如粮食价格出现上涨,农民有二次点价的权利,企业将上涨的一部分收益返给农民;如果粮食价格下跌,则农民仍然享有保底价。农民两次结算,两次受益。农民的二次点价权益来自合作的新湖瑞丰选择的“卖出期货+买入看涨期权”操作。此次试点中,新湖瑞丰与合作方将一半玉米采用保底价方式收购,一半采用了“二次点价”方式收购。试点结束时,由于当周玉米价格下跌,合作社未进行二次点价。新湖瑞丰按照收购日至最后点价日锦州港日成交价均价计算出的最终结算价较入库日上涨了15元/吨,作为二次点价款如数发放给合作社。
早在2004年,银河期货公司即探索出“银+企+期”合作模式。农发行、涉贷农企、期货公司签订《套期保值业务三方合作协议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其提供信贷资金,期货公司利用期货市场,一方面为企业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另一方面也为农发行的信贷资金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合作模式得到农发行认可,2009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布《关于引导和规范粮棉贷款企业开展期货套期保值试点的意见》,最终试点省份由黑龙江一省扩展到全国七个省,参与企业700余家。自2006年起,农发行贷款企业通过期货市场的交割数量不断增加,2008年底,涉贷企业农产品交割数量共计68,120吨、成交额近5.2亿元。
大商所持续进行着利用期货市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索。他们在吉林探索的“云天化”“订单+期货+场外期权”模式,得到有关部门认可,认为值得推广。“云天化“试点是通过浙江永安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子公司组织吉林长岭云天化农业专业合作社,用保底租地协议和场外期权产品运作,保证农户最低收入;而永安风险管理子公司通过场外期权,借助期货对冲风险,完成了“定价服务”。2014年2月17日,云天化合作社与永安资本签订场外看跌期权交易合同及交易确认书,标的为1000吨玉米。运作后,由于玉米现货价格上涨,合作社盈利6万元;由于到期日玉米期货合约收盘价高于约定的执行价格,合作社放弃执行看跌期权,损失权利金27090元。该期权存续期内,合作社共盈利32910元,效果好于直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空头套保。
五、宏观调控信号畅通
粮食市场化改革后,以市场化手段对粮食生产与流通进行调节,成为政府宏观调控转变的方向。期货市场价格信息反映市场预期,可以成为调控生产的参考信号,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同时,期货市场价格信息传导效率高,对现货市场影响大,国家宏观调控信息通过期货价格信息传递,能够提高传导效率,促进政策落实。从大连期货市场2006年底以来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反映看,玉米期货堪称国家宏观调控信号最靠谱的传令兵。
2006年下半年,国内玉米价格陡涨,国家开始对市场给予干预。从2006年12月18日发改委下发《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项目,到2007年5月2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陕西强调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的盲目发展,再到2007年12月国家实施拍卖中储玉米、取消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措施,期货市场以高度的敏感性对调控政策做出迅速反应,并通过公开透明的传播强化了政策效果。
值得重提的是,2010年底至2011年玉米市场对国家政策的反映。大商所贯彻落实国务院精神,通过采取提高交易保证金标准、调整涨跌停板、取消手续费优惠等一系列市场化举措服务调控大局,期间玉米市场价格平稳运行,使2011年大连玉米期货市场呈现出期货价格“比国际市场波幅低”,“比现货市场涨幅低”,“现货企业避险积极性高”的“两低一高”特点。当年美国玉米期货价格波幅在30%以上,国内期货价格波幅仅为16.6%;国内玉米现货价格上涨了12.14%,国内期货价格仅上涨7.36%;但同期,玉米品种企业期货持仓量同比增长了22%以上,体现了现货企业对期货套保兴趣的增强。
大连北方国际粮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在玉米经营方面被认为是在期货市场上最为活跃的企业。企业有关负责人介绍,玉米经营体制制约因素明显,政策影响很大,促使企业深度参与期货市场,目前,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来自期货工具的运用。
通过多年努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经营方式的转变适应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新变化和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一个相对小的价格波动区间为自己和下游农户争取最大的利益。由于农民和现货企业积极参照期货价格卖粮、收粮,使相对分割和分散的东北、华北现货市场价格以期货价格为中心逐步统一,形成全国性市场体系。玉米期货推出之前,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间的玉米市场价格地区差价一般在60元/吨以上,玉米期货推出后,现货价格地区间差价缩小,提高了现货市场效率,保护了农民利益。
六、市场制度更加完善
为做精做细已上市品种,大商所在防范市场风险、保证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玉米合约和相关制度,使之保持活力。通过深入调研,大商所先后对玉米期货交割规则进行了三次大调整。第一次是2006年8月,修改交割质量标准,下调了容重替代品对标准品贴水标准和生霉粒替代品对标准品贴水标准;增加水分含量>14%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