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科学 - 2014年第4期目录
韦正乙,张玉英,王云鹏,邢少辰.基因工程在玉米抗旱育种中的应用.2014,22(4):1-7
摘要: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利用转基因方法培育抗旱玉米新品种是一个有效的新手段。近年来,渗透调节物质合成相关基因、转录因子基因和信号传导相关基因在玉米抗旱转基因研究中获得新进展,同时伴侣蛋白基因、解毒酶相关基因、代谢相关基因和转运或通道蛋白基因在植物抗旱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正逐步推进,不但为玉米转基因抗旱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和基础材料,同时也为抗旱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归纳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在玉米抗旱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结合相关研究工作,提出玉米抗旱转基因育种的思路和存在问题,为今后玉米的抗旱转基因研究提供参考。
刘俊,尹晓红,刘君,刘旭,李卉,景希强.不同加倍方法处理玉米单倍体的加倍效果研究.2014,22(4):8-12
摘要:以不同基因型玉米材料诱导产生的单倍体幼苗为材料,在2~3叶期用0.06%浓度的秋水仙素配以2.0%的二甲基亚砜(DMSO)通过浸根、滴注心叶和针刺生长点3种不同的方法对单倍体进行人工化学加倍,对不同加倍方法的加倍率和致死率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针刺生长点的方法加倍效果最好,平均加倍率为23%,与其他2种化学加倍方法比较,不仅加倍率显著提高,而且所用的秋水仙素剂量更低。
姜昱,李毅丹,郝文媛,金峰学,王玉民.吉林省玉米骨干亲本的亲缘系数分析.2014,22(4):13-18
摘要:对吉林省1978~2012年获奖的71个普通玉米品种亲本自交系中的93个自交系进行亲缘系数分析,探讨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COP值变异范围为0~0.937 5,平均值为0.028 5。利用自交系间遗传距离,采用兰氏距离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聚为6个类群,A类群包括黄早四、自330、428等20个自交系;B 类群包括81162、四273、丹340 等8 个自交系;C 类群包括Mo17、吉846、吉63 等15 个自交系;D 类群包括U8112、铁7922、沈5003、K10、7884-7Ht等21个自交系,除长3和英64外,均含有国外玉米种质的血缘;E类群只有1个自交系丹599-20-1单独聚类;F类群共有28个自交系,包括国外杂交种选系14个,地方品种选系4个,未知来源自交系2个,综合种选系1个。
杨晓杰,李旭业,王海艳,于侃超,杨建宇.玉米自交系耐盐种质的筛选及耐盐性评价.2014,22(4):19-25
摘要:在0+0、2.5+2.5、5+5和7.5+7.5 mmol/L(Na2CO3+NaHCO3)盐浓度胁迫下,对118份玉米自交系芽期、苗期的耐盐性差异进行比较,以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表现为依据筛选耐盐种质。各指标受盐害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株高>芽势>叶长>根长>地上含水量>地下含水量>叶宽>芽率>须根数>根冠比>茎粗>根粗;当盐胁迫溶液为7.5 mmol/LNa2CO3+7.5 mmol/L NaHCO3时,对玉米自交系影响差异显著。综合各个指标的盐害率对118份玉米自交系进行评价和排序,5个耐盐性强的自交系品种为DL、A71、PHB1M、A92和WM33;对盐敏感的5个品种为06NY-25、Mo17、郑32、南引26和农M1。
李光发,李忠南,王越人,李福林,张建,张淑琴.玉米单倍体成株诱导率和加倍率研究.2014,22(4):26-32
摘要:利用吉诱SM6278-2对31份不同种质基础材料进行单倍体杂交诱导,在三亚南滨农场基地进行自然加倍自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单倍体诱导成株率存在差异,差异不显著;单倍体诱导成株率最高达4.7%,最低为0.3%,平均为1.0%;不同材料单倍体雄穗加倍率存在极显著差异,最高为47.1%,最低为1.6%,平均为16.7%;不同材料单倍体结实株率存在极显著差异,最高为23.5%,最低为0%,平均为6.1%;不同材料单倍体雄穗加倍形成的花粉亲和力差异极显著。单倍体雄穗加倍与自交结实密切相关,单倍体雄性的育性问题是单倍体自交结实性的关键因素。
郭佳丽,吕志尧,吕颖颖,胡海军,姚晓云,贾森,李凤海,史振声.玉米粒部性状对子粒脱水速率的影响.2014,22(4):33-38
摘要:以8个自交系配制的56个玉米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子粒脱水速率、子粒果皮厚度及子粒大小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子粒果皮厚度和子粒大小对子粒水分有一定影响,果皮厚度与子粒脱水速率呈负相关,与子粒含水量呈正相关;子粒的长、宽、厚均与子粒脱水速率呈正相关,且子粒长与子粒脱水速率的相关性显著。
孙琦,李文才,张发军,于彦丽,张庆伟,窦圣强,孟昭东.2001~2012 年国审玉米品种数量及骨干自交系的应用分析.2014,22(4):39-43
摘要:搜集和整理2001~2012年国审普通玉米杂交种及其双亲来源,研究每年国审玉米品种数量的变化趋势,对选育的杂交种在2个以上的亲本自交系进行统计,并分析这些自交系的来源。结果发现,普通玉米杂交种2006年审定的数量最多,2003年其次,2007年以后普通玉米杂交种的审定数量在10~20个。在对2001~2012年间国审玉米杂交种亲本来源的分析发现,共有39个亲本自交系组配2个及其以上杂交种,组配杂交种比较多的自交系依次为吉853>丹598>lx9801>昌7-2>京2416>丹340。
杨剑飞,刘显君,邸宏,孙培元,曾兴,张林,王振华.玉米抗丝黑穗病主效位点连锁分子标记利用效率的初步分析.2014,22(4):44-49
摘要:研究利用前人开发的与玉米抗丝黑穗病主效QTL(bin2.09)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明确标记在bin2.09区域位置基础上,对不同来源的37份自交系进行抗感区分。结果表明,各标记在不同血缘自交系与黄早四抗病近等基因系间的区分效率有较大差异,其中,STS标记MZA6393在所有感病自交系与黄早四抗病近等基因系之间的区分效率最高,为75.7%,dCAPS标记LSdCAP3与LSdCAP2的区分效率次之;多数标记对SPT血缘自交系的区分效果较好,且各标记对高感自交系的区分效果优于感病自交系,并最终预测由dCAPS标记LSdCAP2和STS标记MZA6393界定的片段可能为玉米抗丝黑穗病主效功能片段。
孙小艳,朱泳,赵明敏,李志新,邹华文.ZmLTP3 基因提高转基因拟南芥抗盐性的研究.2014,22(4):50-53
摘要:通过RT-PCR方法从玉米中克隆了一个拟南芥LTP3 的同源基因,并命名为ZmLTP3。RT-PCR分析发现,ZmLTP3 的表达可以被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因子所诱导。通过构建植物表达载体,把ZmLTP3 的全长cDNA转化到拟南芥中,以野生型为对照,检测转ZmLTP3 基因纯合体株系的抗盐性。结果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生长状况较好,植株鲜重、干重、种子产量以及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株系,丙二醛含量和外渗电导率显著低于野生型株系,转基因拟南芥提高了抗盐性。
吕二锁,逯晓萍,杨凯,董婧,韩平安,米福贵.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子粒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2014,22(4):54-61
摘要:采用6×5 NCⅡ设计,以玉米乳熟期子粒为材料,在反转录水平上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间基因差异表达模式,并与杂种优势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与亲本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差异表达,可分为7种形式。在差异表达模式与杂种表现相关分析中,有15个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差异表达模式与中亲优势相关分析中,株高与杂种特异表达型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亲表达沉默一型呈极显著负相关;穗粒重和单亲表达沉默一型呈显著正相关;出籽率和蛋白质含量与单亲表达一致二型呈显著正相关;穗粒重和百粒重与杂种特异表达型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与超亲优势相关分析中,株高与单亲表达一致一型呈显著正相关;穗位高和赖氨酸含量与单亲表达一致一型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行粒数与双亲共沉默型呈极显著正相关,赖氨酸含量与双亲共沉默型呈显著负相关。
徐建亭,姜雯.不同夏玉米品种氮积累和利用效率差异的研究.2014,22(4):62-66
摘要:以当地8个主推夏玉米高产品种为材料,分别在施氮与不施氮两个水平下进行氮利用效率和丰产性综合比较。结果表明,在两个施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间的产量、氮累积量、耐低氮指数和氮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登海605和金海604在施氮和不施氮水平下均能保证高产,耐低氮指数较高,氮响应度较低,即耐低氮能力强,可作为低氮丰产高效玉米品种在当地应用推广。
张秀芝,盖嘉慧,蔡红光,彭畅,高洪军,任军,魏雯雯,朱平.不同根构型基因型玉米的养分累积特征及其对密度的响应.2014,22(4):67-71
摘要:以同一回交群体中8个基因型组配的测交种为材料,在种植密度分别为60 000株/hm2(MD)和75 000株/hm2(HD)的条件下,对其生物量、产量及养分积累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基因型L105、L132、L224的生物量和产量显著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16.6%~26.1%和6.5%~29.3%;基因型L160、L219的生物量和产量则显著增加,平均为15.3%和19.0%。从养分累积情况来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基因型L105、L132、L224的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17.0%~26.2%、14.3%~30.8%、16.0%~29.4%;基因型L160的氮素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显著增加,基因型L109与L219对钾素的积累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分别增加21.0%、29.0%。综合生物量、产量及养分积累量来看,基因型L105、L132、L224耐密性不强,基因型L160、L219的耐密性较好。
李梅,王蕴波,杨泉女,陈文胜.氯氰菊酯在甜玉米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2014,22(4):72-77
摘要:甜玉米由于自身特性及气候、栽培等因素,虫害严重,甜玉米农药残留是限制甜玉米市场消费增长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选用甜玉米品种佛甜2号,药剂为大田生产常用药剂—高效氯氰菊酯,研究甜玉米中后期施药次数、施药量对甜玉米子粒农药残留量的影响及农药降解规律。结果表明,氯氰菊酯在甜玉米上的残留量随时间的延长迅速减少,消解曲线均为指数方程;在叶上的残留量远远高于其他部位,在茎、苞叶、穗轴和子粒中的残留依次降低;残留量与喷药次数、喷药量密切相关。收获期甜玉米子粒、穗轴上的农药残留低于检出限量,苞叶上的残留量低于国际标准,收获后3 d甜玉米秸秆上的农药残留量低于相应国家饲料标准;采收期前15 d左右,以常用剂量的两倍进行氯氰菊酯喷雾,穗轴、子粒中均无氯氰菊酯农药残留检出,不会影响甜玉米子粒的食用安全性;收获后3 d,秸秆做青贮饲料和穗渣做食用菌培养材料也是安全的。
孟祥盟,孙宁,边少锋,方向前,闫伟平,彭涛涛,赵洪祥,谭国波,张丽华.化控技术对春玉米农艺性状及光合性能的影响.2014,22(4):78-83
摘要: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选用化控剂“玉多十”和“壮丰灵”,研究化学调控技术对玉米农艺性状、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化控技术的运用显著降低了玉米株高,缩短了节间长度,增加了茎秆穿刺强度,同时提高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且植株在生育后期仍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衰减缓慢,保绿性好,提高了产量。各化控处理中,以8展叶喷施“玉多十”与11展叶喷施“壮丰灵”的组合光合性能高、增产效果好,且植株具备较强抗倒伏能力。
王洪义,王玉凤,杨克军,王智慧.外源NO对NaCl胁迫下玉米幼苗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2014,22(4):84-87
摘要:采用营养液培养法,以硝普钠(SNP)为外源NO供体,分析不同浓度外源NO对NaCl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电解质渗出率、叶片和根系中MDA含量和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盐胁迫下不同浓度SNP处理可以降低玉米幼苗叶片的电解质渗出率,使叶片和根系中MDA含量降低,不同程度增加玉米叶片和根系中SOD、POD、CAT活性;对玉米叶片和根系中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剂量效应。适量外源NO能够缓解NaCl胁迫带来的伤害,增强叶片和根系抗氧化能力。
王喜梅,王克如,王楷,李健,孙亚玲,柳枫贺,郭银巧.单产15000 kg/hm2以上玉米品种子粒灌浆特征分析.2014,22(4):88-93
摘要:选用具有高产潜力的6个玉米杂交种,采用12万株/hm2的密度大田种植,研究高产玉米不同品种子粒灌浆特征的差异及其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6个玉米杂交种均可实现15 000 kg/hm2的高产水平。良玉66和中单909前中期灌浆速率高,且最早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灌浆速率下降慢的品种,成熟相对偏晚。品种间差异主要是灌浆速率和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不同,活跃灌浆期并没有明显差异。影响不同品种粒重的主要因素是线性灌浆期和缓慢灌浆期的灌浆速率。因此提高品种的线性灌浆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可以增加粒重。在新疆伊犁春播玉米高产区,适宜的高产品种为中单909和良玉66。
黄海,常莹,胡文河,吴春胜,谷岩.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农艺性状及抗倒伏性的影响.2014,22(4):94-101
摘要:以抗倒伏性能不同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及茎秆抗倒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基部向上各节长和节粗变化不规律。节干重、单位茎长干重和茎秆抗折力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其中,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均在密度7万株/hm2时最大,各节干重和茎秆抗折力最大值出现时间因品种和节位而不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倒伏率与第3、第4节所有指标均呈显著相关,与第5、第6节间单位茎长干物质重、节干重和茎秆抗折力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位高和穗位高系数的相关性因品种而异。
张冬梅,张伟,陈琼,黄学芳,姜春霞,韩彦龙,刘恩科,池宝亮.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植株性状及耗水特性的影响.2014,22(4):102-108
摘要: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材,在半干旱区研究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植株性状、产量性状、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平水年)玉米拔节期株高在密度间没有差异,抽雄期株高随密度增加显著降低;2011年(丰水年)拔节期和抽雄期株高均随密度增加有明显增加趋势;穗位高随密度增加呈直线增加。平水年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显著减少,呈抛物线型,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呈明显直线下降趋势;丰水年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当密度增加至7.5万株/hm2时,产量不再显著增加,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变化不大。不同密度生育期总耗水量相差不大,平水年密度间总耗水量极差值为4.1 mm;丰水年总耗水量随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极差值仅为17.8 mm,播种-拔节期耗水量随密度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其变异系数在整个生育期中最大。平水年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丰水年适宜密度为7.5万株/hm2,其水分利用效率为26.7 kg/(hm2·mm)。
蔡红光,袁静超,闫孝贡,刘剑钊,张秀芝,张洪喜,魏雯雯,任军.不同灌溉方式对春玉米根系分布、养分累积及产量的影响.2014,22(4):109-113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东北中部春玉米区土壤结构、根系形态、地上部养分累积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灌溉后土壤三相比显著变化,土壤固相下降,液相和气相比例显著增加,0~20 cm土壤容重降低6.7%~17.9%;灌溉后0~60 cm根系干重及根长总量略有增幅,且在深层土壤中的比例增加,有利于植株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与不灌溉(CK)相比,隔沟交替灌溉(T1)、全垄灌溉(T2)下植株氮、磷、钾含量平均提高14.5%、42.6%、16.1%,生物量和产量平均提高19.8%和14.3%。因此,在春玉米关键生育期合理补水可以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促进根系合理分布,增加植株养分吸收,进一步增加产量。
丁娜,焦念元,宁堂原,蒋高明,郭立月,曾彦,孟杰,刘海涛,甄珍,赵建文.除草次数对杂草群落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2014,22(4):114-119
摘要:以山东省沂蒙山区夏玉米田为研究对象,设化学除草剂除草(CK)、不除草(W0)、苗期人工锄草1次(W1)、苗期+开花期人工锄草两次(W2)4种处理方式,研究除草次数对农田杂草生物多样性和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田中9种杂草的多样性指数以W0处理最高,W1处理次之;花后40 d,W1、W2处理玉米地上部生物量与CK差异不显著(P>0.05),W0处理与CK差异显著(P<0.05);产量也表现出相同规律。研究表明,当地苗期适时进行1次除草,不仅能维持杂草多样性,而且可避免作物产量损失;与人工锄草两次相比,1次除草能省工省时,减少成本。
田立双,杨恒山,毕文波,张瑞富.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2014,22(4):120-125,131
摘要: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量施肥和减量施肥两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单位面积N吸收量和吸收速率高量施肥均高于减量施肥;除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外,K吸收量和吸收速率总体变化趋势与N相同;P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在出苗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至吐丝期高量施肥低于减量施肥,其他生育阶段均为减量施肥低于高量施肥。植株N、P、K的积累量各生育时期高量施肥均高于减量施肥。完熟期高量施肥和减量施肥各器官N、P分配比均以子粒中最大,且高量施肥均低于减量施肥;K分配比例以茎中最高,高量施肥高于减量施肥。玉米N、P、K的收获指数和养分利用效率年度间均表现为减量施肥大于高量施肥。
侯云鹏,陆晓平,赵世英,李前,尹彩侠,秦裕波,周洋,谢佳贵.平衡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2014,22(4):126-131
摘要:在吉林省玉米主产区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平衡施肥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FP)相比,平衡施肥(OPT)在减施氮肥17.0%~37.7%、减施磷肥39.2%~48.7%的情况下,玉米产量提高2.3%~3.1%。OPT处理的养分吸收总量和肥料利用效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氮吸收量提高12.3~25.4 kg/hm2,磷吸收量提高0.8~2.9 kg/hm2,钾吸收量提高2.8~4.5 kg/hm2,肥料利用效率提高13.7~19.6个百分点。平衡施肥处理的氮、磷、钾养分平衡系数分别为0.92~1.11、0.83~0.96、0.67~0.77,均好于农民习惯施肥,说明平衡施肥的氮、磷、钾等养分投入基本合理。
李振,宋秋来,闫超,赵艳忠,龚振平.种肥深度对东北北部春玉米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2014,22(4):132-136
摘要:,在苗期氮磷钾积累量以种肥同层(D0)和种下6 cm(D-6)处理较高;成熟期以种肥同层(D0)、种下6 cm(D-6)、种下12 cm(D-12)处理较高。玉米植株干物质量及产量与种肥深度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玉米植株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量以种下6 cm(D-6)和种下12 cm(D-12)处理较高;玉米产量以种下12 cm(D-12)处理最高,但与种肥同层(D0)、种下6 cm(D-6)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种下18 cm(D-18)、种下24 cm(D-24)和不施肥(对照)。种子与肥料同层条件下会影响玉米的出苗和干物质积累量,种肥施于种下3 cm以上时,对玉米出苗及干物质积累量无明显影响,种肥的适宜深度为种下3~12 cm。
张柱亭,类成平,孙嵬,张统书,董辉,钱海涛,丛斌.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影响.2014,22(4):137-139
摘要: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落卵情况进行多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年度落卵结束时间明显延长,已出现第三代卵,该世代幼虫可安全越冬,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由传统二代区转变为二、三代混生区。
武海峰,解娇,张正坤,张佳诗,王义生,赵宇,李启云,冯金子,王娟,张晓慧,王金刚,徐文静.白僵菌悬乳剂研制及其对玉米螟防治研究.2014,22(4):140-146
摘要:以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率为指标,从19种助剂中筛选出6种助剂进行不同浓度的配伍,根据悬浮率、乳化时间以及粘度最终确定白僵菌悬乳剂1号和白僵菌悬乳剂2号两种配方。玉米螟幼虫生测结果显示,白僵菌悬乳剂1号、2号和白僵菌高孢粉的LC50分别为7.09×107个/mL、5.02×107个/mL和7.03×107个/mL,LT50分别为192.37 h、136.21 h和213.68 h。玉米生产防效顺序为白僵菌颗粒剂>白僵菌悬乳剂2号>白僵菌悬乳剂1号>克百威。两种白僵菌悬乳剂对玉米螟有明显的毒杀作用,可促进玉米增产。
李美佳,舒坤良.玉米主产区利益流失与补偿机制研究.2014,22(4):147-152
摘要:在简述我国玉米主产区利益流失根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以吉林省为代表的玉米主产区在商品粮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利益流失问题,探讨显性利益流失和隐性利益流失的形态,并以吉林省为例测算显性利益流失的数量,在此基础上构建玉米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明确玉米主产区利益补偿的主体和受体、补偿标准以及现金补偿与政策性补偿的运行机制及实施问题。
林静,陈鹏,刘明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模式与对农业产出贡献率分析.2014,22(4):153-158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玉米收获机发展状况,得出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5种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讨论玉米收获机械化贡献率。玉米收获机械化程度对农业产出贡献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针对我国玉米机械化发展情况,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法和贡献率有无比较法,对玉米收获机械化贡献率进行测算分析,2009~2011年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2.24%、14.73%和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