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公众科学认识转基因?
尽管科学家们可以在PPT上畅所欲言对基因技术的好感,大谈转基因技术对农业的重要意义,但是公众自有一套逻辑体系。不过,科学家们并未放缓对转基因技术研究的步伐。
在日前举行的2014深圳国际BT领袖峰会上,“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应用”分会无可避免地提到了转基因问题,这是一个敏感但又有些陈旧的话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在演讲时,对中国转基因技术在国际上所处位置做了阐述:和印度一样处在第三梯队,基因专利不及美国的1/10,71%的水稻基因专利、90%以上的玉米基因专利和75%的棉花基因专利都掌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手中。而转基因若提高作物耐旱、耐碱等特性,就会增加很多可种植面积。
对于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林敏表示,转基因食品是人类有史以来研究最透彻、安全管理最严格的食品,中国在研究中也获得一系列详实的转基因安全评价数据。很多传统农产品也有毒,不能单独说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只能说和非转基因食品一样安全,我国农作物在很多方面已经国际领先,但迟迟不能推动,就是由于发展环境不好。
林敏是一位热切的转基因拥护者,他还积极接受采访说明转基因的安全性。但是坐在观众席上的湖南农业大学博士柳亦松认为这种说明方法根本没有用,“公众根本就不听,你说经过了安全评价,他们却认为这个安全评价体系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吃饭的时候,经常会有人问我转基因是否安全。”柳亦松做出无奈的表情,他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信任。
有时候并不是专家们刻意提到转基因技术,而是因为现代育种中基因技术已无法绕过。正如一位与会专家所说,传统优选优育是根据经验总结,而基因则是起内在决定作用的破解密码。
尽管在舆论面前,目前我们对转基因农作物的态度更为谨慎,但追求实际的科学家和企业,却依然热衷于使用转基因改变农作物和水产品的性状,积极地推进转基因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黄三文希望未来团队发展到2000名,产值达到百亿元。这个研究所位于深圳大鹏新区,今年4月才挂牌成立。这背后当然有深圳市政府发展高端产业的推手。
深圳市一直在推动基因技术,2010年深圳市引入著名科学家邓兴旺,成立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据该研究院相关人士介绍,该研究院的主要业务是生物育种。而总部设在深圳的创世纪种业公司,已在生物育种中走了很多年,每年收取转基因专利费500万~600万元,2013年研发投入1754万元,并将营业收入的8%~10%投入到科研中。
这次会上的不少活动都和基因技术有关。一些科研专家感叹:当基因技术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时就获得支持,即使这些治疗是以局部干扰改造基因的方式进行;但一旦用于农作物,就往往饱受质疑。
正如有关人士所说,有关转基因的科普不好做,人们不理解、也不愿听科研专家们讲转基因,这到底是为什么?除了信任,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请问: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吗?事到如今,是不是也应该有人出面来研究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