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粒腐病抗病新品种选育技巧
玉米穗粒腐病抗病新品种选育
《玉米图友》
玉米穗粒腐病属世界性病害。一般发病率5—10%,感病品种可达50%以上。玉米穗粒腐病不仅因果穗腐烂而导致减产,带菌的种子芽率和幼苗成活率都会降低。商品玉米感病不仅会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如果入畜误食则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目前用药剂防治玉米穗粒腐病基本无计可施。最好的措施就是选用抗病优良品种!
发病原因探究:病原真菌在空气和土壤中无处不在;果穗包叶内温度、湿度非常适宜病原菌生长发育;只要寄主籽粒出现任何的细微伤口,粒腐病立马呈现!
为什么有的年份发病重而有的年份发病相对轻?发病的关键是玉米籽粒有无伤口!
籽粒伤口如何形成?
1.螟虫等害虫危害所致;害虫发生重的年份粒腐病就重,轻的年份病害
就轻。
2.干旱年份病害重的诱因有两方面,一是干旱年份虫害肯定厉害,因此病害也重;有人说了我药剂把虫子全部杀光了,病害还是很严重。那就是第二方面玉米籽粒自身伤害的原因。因为干旱促使玉米籽粒非正常生长,当籽粒表皮破裂导致病害严重发生!
籽粒横裂的玉米霉粒哪年都发病重,因此具有籽粒横裂遗传特点的材料,再好也要坚决淘汰!
有人说穗轴硬的材料粒腐病相对严重。其实不然,穗轴的硬度愈高,穗腐病的发病率愈低。玉米籽粒果皮愈薄(透明发光),发病率相对较高。部分籽粒较长并且籽粒排列非常紧密的材料,粒腐病较重,这样的材料以后会频繁出现,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抗病自交系选育:
在考种过程中,坚决淘汰各种能够造成籽粒伤口的材料。抗虫材料相对抗病;果穗包叶薄、成熟易蓬松的材料抗病;籽粒果皮较厚的抗病;抗倒伏的材料抗病。包叶长、厚、包的紧密的材料易感病。
杂交种组配,要尽量避免高感材料互相组配。
预测:未来玉米穗粒腐病在各个生态区会成为主要病害!育种目标要关注!
转:成都“玉米抗病鉴定和抗病育种技术培训会”纪要
《中国玉米博客》 2011-09-08 15:07 阅读(531)评论(4)
为推动玉米病虫害防治与抗病育种研究,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于2011年8月10~11日在成都联合举办了玉米抗病鉴定和抗病育种技术培训会。
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61名科技人员参加培训会,包括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专家、试验站长和团队成员,各级玉米科研机构和种业公司的育种工作者以及有关种子管理站的玉米品种试验审定管理人员。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专家李晓研究员主持了培训会,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何忠全所长致欢迎辞,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王振营研究员就培训内容与目的做了简要介绍。在培训会上,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作物科学系Don G. White教授、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专家王晓鸣、李晓研究员分别做了“玉米抗病育种的合理途径”、“中国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和玉米抗病虫性鉴定”和“西南玉米病原菌研究与抗病育种建议”的培训报告,王振营研究员承担了White教授报告的现场翻译。
White教授报告针对中国西南地区玉米生产中面临的穗腐病和灰斑病问题,重点介绍了这两种病害的发生与危害及抗病性鉴定与抗病育种技术。在报告中,White教授介绍了玉米穗腐病对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该病害不仅引起明显的产量损失,更重要的是产生多种对人畜有害的真菌毒素,如轮枝镰孢菌产生伏马毒素(Fumonisins)、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等。通过饲料途径,这些毒素能够引起动物的肺水肿、心脏衰竭、肝癌、神经管出生缺陷等,更重要的是真菌毒素还能够通过食品途径导致人类神经管出生缺陷、食道癌和常见的裂唇等先天或后天疾病。因此,必须通过以抗病育种为主的技术途径,控制这些对人畜健康具有巨大影响的病害发生。
White教授重点介绍了穗腐病及灰斑病的抗病育种途径。White教授指出,许多“新”自交系是通过二环选系的方法育成的,由于美国SS杂种优势群的自交系一般都感穗腐病和灰斑病,所以抗病育种的第一步是用SS群的商业测验种与大量其他自交系组配,然后在有足够病害压力的条件下筛选抗性好的测交组合,进一步鉴定该组合及其亲本自交系。筛选出的抗病组合用感病亲本进行多代回交,再从回交后代的分离群体中选择抗性好的材料,淘汰大量的感病家系和组合,最后就可获得很少的呈显性效应的有效抗源自交系并可以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王晓鸣研究员详细介绍了我国玉米的主要病害、流行原因、防控策略等,指出我国玉米不同种植区域的主要病害及其对生产的影响各不相同。在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和大斑病是普遍性病害,黄淮海夏玉米区以粗缩病、小斑病、茎腐病和南方锈病为主,西南春玉米区以纹枯病、灰斑病和穗腐病为主要流行病害,而西北春玉米区以玉米丝黑穗病、瘤黑粉和普通锈病为主。在生产和育种研究中应针对不同病害的流行规律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对于土传病害应重点推广种衣剂并充分利用抗病品种,对于主要发生在生产后期的气传病害则应以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为主要防控措施。
李晓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玉米穗腐病由于很少引起田间直观的减产和绝收而没有引起农户的足够重视。近年来,品种和气候等因素致使西南地区穗腐病加重。穗腐病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对人畜的毒害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尤其国家对重要真菌毒素在食品和饲料中的检出量已有明确规定,因此已引起饲料加工业的极大重视。我国西南地区阴湿寡照的农业生态环境容易引发玉米穗腐病,该病已成为该区玉米生产的重要障碍,并于2011年定为国家西南玉米区试品种的鉴定病害。李晓还介绍了四川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对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研究结果和开展的穗腐病抗性鉴定和抗源筛选工作,以及对西南主要病害灰斑病和纹枯病的病原菌研究结果,并对抗病育种技术路线和策略提出了建议。李晓介绍,在西南地区玉米穗腐病病原很复杂,主要病原菌为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木霉菌(Thichoderma spp.)和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等。玉米对不同穗腐病病原菌的抗性没有相关性,因此抗性鉴定需针对不同的病原菌分别进行,这对兼抗多种穗腐病病原菌的抗病育种、抗病遗传研究和基因发现带来一定的困难。
报告结束后,参加培训的人员就美国玉米抗源的种质基础、抗源的引进和应用、田间的表型抗性与基因抗性的关系以及穗腐病真菌毒素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抗性基因鉴定可以加速鉴定的进程和扩大初筛量,但最终田间的表型抗性才是基因抗性与环境互作后的抗性表现。玉米籽粒中真菌毒素的累积不仅仅与穗腐病的发病程度有关,还与品种本身的解毒能力有关。因此,既要筛选抗穗腐病的种质资源,也要筛选低富集毒素的种质资源。通过这次培训,大家认识到,目前在生产上还没有通过药剂防治玉米穗腐病的有效方法,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解决穗腐病为害的根本途径。
与会人员对会议报告和讨论的内容反响热烈,希望今后继续举办类似的培训活动,并把培训内容延伸到抗病育种的理论、技术和种质的改良与创新以及多种病害的抗性鉴定技术。建议加强育种与植保技术人员的合作,对我国大量的育种材料进行全面的抗性鉴定,筛选抗源自交系,培育抗逆性好、风险低和生产安全的新品种。
最后修改于 201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