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失信企业拿不到一分财政资金”(2)——探访惠州市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信用评级制度

“筛子效应”促使强者更强

与惠州市四季绿农产品有限公司出产蔬菜的过硬品质同样出名的,是公司董事长张宋对产品质量近乎苛刻的要求。“曾经有一车来自韶关基地的蔬菜,质检已经合格,只因为工作人员不小心将一桶农药放在了蔬菜旁边,便被董事长要求将整车菜全部毁掉。”公司副总经理伍一辉说,这件事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每一棵蔬菜都是一个承诺”,在四季绿公司,这样的理念不仅写在墙上,更铭刻在每个人心里。在这里,消费者发现不合格产品有最高100万元的奖金,但至今无人领取。“我们的蔬菜全部施用进口生物农药,有些检测指标甚至比欧盟标准还高。”张宋并不掩饰其对自身产品的信心,“在惠州市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评级体系中,四季绿公司应该是‘AA’级。”他说。

“投身现代农业,已是我第四次创业,却也是走得最辛苦的一段。”在张宋看来,农业产业市场参与主体庞杂,良莠不齐,需要政府有形之手进行有效规范,而信用评级则如同一张“筛子”,让优者愈优。他同时希望,评级能够坚持动态、严格、科学的原则,“防止某些企业拿到评级之后放松要求、以次充好。”

根据相关规定,惠州市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信用评级工作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任务便是对评级进行适时调整。“出现问题的要降级,B级、C级通过整改达到要求的,级别要提升。”黄桂斌说。

重点盯防、提升监管效率

谈及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的初衷,戴思宁说:“在日常监管中,我们发现,一些企业一手拿财政补贴和奖励资金,另一手却对质量安全把关不严,出现问题。”她告诉记者,信用评级的首要目的就是建立一个“黑名单”,“让失信农企拿不到一分财政资金。”

据了解,惠州市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平台与该市信用中心已经实现数据共享,成为农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州市农业局正在考虑将信用评级结果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布,从而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失信成本。

“评级体系的建立,也让农业部门对质量安全的监管更加有的放矢。”戴思宁说,目前惠州市大大小小的农牧生产经营组织成千上万,监管力量相对不足,如果平均用力,定然是疲于应付,“而现在我们则更多对C、B级企业进行重点盯防、专项整治,监管效率和效果大大提升。”

信用评级的原始数据主要由各县区农业部门提供,如何保障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对于这一问题,戴思宁表示,一方面加强对参与评级企业的负责人和质检员的培训,目前已进行了两轮。另一方面则要求县区农牧部门要对评级申报材料负责,发现弄虚作假,严肃追究责任,“企业对评级结果有异议的,也可以向我们提出申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