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一育种基地落户黑龙江 农业育种走上“工厂化”模式

18日,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东北分子育种基地在哈尔滨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该育种基地将围绕全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开展水稻抗逆、耐盐碱、耐冷和高光效的研究,并进行大豆玉米分子模块解析。副省长胡亚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出席揭牌仪式。

“"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听上去很复杂,很专业,其实这个项目是让农业育种走上"工厂化"的模式。就像制造汽车,把每个零件造好了,组装起来就可以了。这个基地就是通过研发团队对水稻进行解析,并获得一批调控复杂农艺性状的分子模块,取长补短,实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模块的有效组装,培育一批水稻新品系(种),这对区域农业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省农科院耕作栽培所所长来永才告诉记者。

据了解,此次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东北分子育种基地落户黑龙江,将以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利用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的地域优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应用研究优势和中国科学院的农业科技研究前沿优势,开展联合攻关。目前,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已选育出适应黑龙江省栽培的优质粳稻品种“中龙香粳1号”、“中龙粳2号”等4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00万亩。同时,“中心”还开展水稻资源优异性状的挖掘和利用研究,建立了北方粳稻资源数据库,可为全省从事水稻育种的科研人员和水稻种植农户无偿提供水稻品种的性状、抗性和系谱等查询服务。利用中国科学院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改良了一大批稳定的水稻优良后备品系,预计在3年内可选育审定3~5个水稻新品种。 (唐立新王红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