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气候变暖,模型该改了?

中国科技网,2012-04-05

气候变化,早已成为世人热议的话题,很多人将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人类活动,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过多的工业活动等等。可是最近,有些新闻似乎和上述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印象唱反调。

美国雪城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地球曾经在中世纪时期慢慢变热,而后又自然地冷却下来,他们认为我们现在经历的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国内,又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李佩成称,气候变化有着众多重大客观因素的推动,似不应过分归因于工业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再加上曾有研究称,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被过度估计,研究模型应加入古老数据。而与之相对应的,英国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植物在全球变暖环境下吸收二氧化碳并因此减缓变暖效应的能力超出原有认识,因此一些预测全球变暖的模型可能需要随之修正。

虽然有些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不是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但因人类而产生的温室气体在不断增加,确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对地球的保护和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仍不应有丝毫马虎。但不断涌现的新研究却让我们不禁想说一句,评估全球气候变暖的模型,是不是该改改了?

气候变暖不需要人类做“推手” 现有模型应加入古气候数据

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一直以来,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最近,这项理论遭到质疑,因为有新的研究发现地球曾经历过和现在类似的情况:中世纪时期我们的星球开始慢慢变热,随后又自然地“冷却”下来,甚至经历了一个“小冰河时代”。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由雪城大学华人教授陆尊礼领导的研究团队最近称,500到1000年前,地球经历了“中世纪温暖期”,而且受影响的地区不仅仅限于欧洲。事实上,当时包括南极洲在内的地球所有地区温度都在升高。这意味着,在那个时期,不需要人类活动增加的二氧化碳做“推手”,地球就已经热了起来。这项研究发表在4月1日出版的“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杂志上。

现在,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认为,中世纪时期地球变暖的地区仅局限于欧洲,因此,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气候变暖事实上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致。陆尊礼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表示,他的研究证据来源于六水碳钙石——一种仅在寒冷的水中形成的石灰岩结构。“只有在稳定的寒冷环境中,这种晶体才能保持稳定,而在温度达到室温时候就融化了。”陆尊礼介绍。

能够使这种晶体维持结构的水叫做水合作用水,这种水显示了晶体形成时期的温度。由此,六水碳钙石成为了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一项有力武器。

这些科研人员研究了从南极洲沿岸钻出的六水碳钙石的晶体沉积,结果显示,这些沉积的断层形成于2000多年以前。科研人员对晶体断层中形成于“小冰河期”的那部分结构尤其感兴趣。因为一直以来,关于那段中世纪温暖期的记录中,仅仅表述了气候变暖发生在欧洲北部,而并没有确凿记载证明,这种变暖情况是否发生在包括南极洲在内的其他地区。

然而,陆尊礼的团队通过研究大量晶体中的重氧同位素,证明当时南极洲确实发生了变暖情况。因为在寒冷时期的南极岩层有很多这种同位素,而在温暖期的南极岩层标本中就会很少。

由此,陆尊礼说,这就证明了史料中记载的欧洲气候变化影响到了南极洲。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一个能够衡量气候变化的新标志性矿物。

与此同时,“我国科学家也提出了类似观点。气候一直在变化,但变化主要原因不是二氧化碳的增加。”在最近举行的《气候变化与安全供水》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李佩成认为,现在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有一个误区,总是把“天的事怪给人”,这样的观念应该得到改正。

据当地媒体报道,李佩成教授通过对地球上各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分析,认为“气候变化有着众多重大客观因素的推动,似不应过分归因于工业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从地球诞生至今,已经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即使是当代气候变化,也没有超出历史上气候变化的范畴,依旧是有很多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而这一共同作用的过程是复杂的。从总体讲自然因素仍然是影响气候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至今仍然不足以影响地区性气候基本属性。”

李佩成教授强调,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暖的论点,只能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还不能作为肯定的结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应该人云亦云。”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超原有认识 预测全球变暖模型需更正

据新华社报道,英国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植物在全球变暖环境下吸收二氧化碳并因此减缓变暖效应的能力超出原有认识,因此一些预测全球变暖的模型可能需要随之修正。

这份发表在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报告说,研究人员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实验设施内,利用一密闭容器来栽种植物,并人工控制其中环境,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像现有的气候变化模型所预测那样逐步增长,容器中的温度也相应逐渐变暖。结果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比原本认为的要多。研究人员估算,这相当于减缓了2.3摄氏度的气温升幅。

目前对于全球变暖与地球生态系统间会如何互相影响的问题,研究者们所持的观点并不相同,有人认为气温上升会促使某些土壤释放二氧化碳,从而加重全球变暖;也有人认为温度上升后植物会加速生长,从而减缓全球变暖。进行本次研究的亚历山德鲁·米尔库说,采用密闭环境实验可以较好地模拟地球情况,从而有助预测全球变暖的前景。

不过研究人员也说,对整个地球而言,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可能还达不到减缓2.3摄氏度气温升幅的效果,因为在这个小实验装置中,为植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和养分供应,但在真实生态环境中,植物会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尽管如此,研究人员还是认为这项研究结果足以提醒气候变化研究者对相关预测模型做出修正。

提醒科学家对模型进行修正的研究还不仅仅是这一个。去年底,曾经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没有此前报道的那么敏感。以前的气候模型采用的是过去150年的气象测量数据来估计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对气候的影响。新的研究模型将古气候数据纳入现有的模型,因此可以更准确地估计未来温度的变化。

领导这项研究的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说,通过分析两万一千年前冰河时期的地表温度,他们发现那一时期的温度并没有之前估计的那么冷,这就表明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小。

但是也有研究人员对这一结果采取谨慎的态度,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专家说,我们应当采用多个气候模型来进一步证实这个结果的正确性,在寒冷时期和在温暖时期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还应该采用温暖时期的气候数据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记者 姜晨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