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兴旺:生物技术是国内育种追赶的机遇

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30亿,对粮食的总需求将由现在的5.1亿吨增加到7.0亿吨以上,然而可用耕地越来越少,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谁来养活中国?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院长邓兴旺指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可解决大部分的农业生产问题,生物技术就是培育好种子,目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最具潜力和最成功的领域便是种子产业。

9月12日,邓兴旺在广东科学馆作报告“国内外现代种业发展态势及未来种业展望”,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省农学会会长蔡汉雄主持报告会。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公司企业近400人参加报告会。由于报名参会人员过多,主办方开设了百余人的分会场供与会者观看现场直播。

生物技术解决粮食问题

农业就是解决吃饭问题,在邓兴旺看来,粮食生产至关重要。面对人口激增、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不利形势,农业生产的矛盾突出。尤其在中国,作物增产依赖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而有机农业的理念只适用于做特供食品,邓兴旺说。

如何解决问题?邓兴旺指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可解决大部分农业生产的问题。生物技术是种子企业发展的强大武器,“孟山都发家靠的就是抗除草剂、抗虫这两项转基因技术”。邓兴旺直言,由于全球少数几家大公司掌握了大部分相关专利,孟山都、先锋、先正达等五大跨国种业公司的专利份额已达71%,连不少小公司也不得不将新成果卖给大公司才得以推广。

3G杂交育种技术领风骚

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育种的核心是创造优良的常规种子或杂交种子亲本,形成全基因组上所有基因的最佳组合。在报告会上,邓兴旺对五大生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由浅及深,他说生物育种技术在全球的研发历史不过一二十年,与其追赶存在上百年历史差距的传统育种研究,不如投身只有十年时间差的新技术研究,这对我国育种研发来说是一个机遇。

对于全基因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邓兴旺用了一句很简单的话来表述它:“亲本也好,常规也好,就是基因达到合适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可以精确设计出来的。国内外在这项研究上的差距仅10年。“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将传统育种的纯化过程由4年变成1年,并且纯度可达到100%。”邓兴旺说,该项技术在国外已大量应用,我国也有个别公司将其应用在玉米育种上,理论上它可以在所有作物上进行应用,可以有目的地加大研究力度,因为这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

谈到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时,邓兴旺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修改基因,想好了,就能改,不必搞10年,作用的过程涉及转基因,就如车把货物运到家里,货物到家后,车就开走了,这车就是转基因技术,它是一种手段。”邓兴旺介绍,目前这项技术已成熟,不过只是大规模应用在科学研究上。

201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1.75亿公顷,市场价值156.1亿美元,转基因种子占全球种子市场份额的35%。从1996年孟山都生产出第一代转基因产品以来,不到20年,全球种子市场就发生了巨变。邓兴旺表示转基因技术的利弊都是相对的。

新型杂交育种技术体系是邓兴旺团队的主攻方向。2010年,邓兴旺带领团队创制了“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誉为“3G杂交育种技术”,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两系杂交稻制种风险大、三系杂交水稻制种周期长的难题。

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就孟山都模式在中国是否可行向邓兴旺发问

中国也要打造“孟山都”

发展生物育种将是国内外现代种业要走的必然之路,邓兴旺认为,我国应以核心团队及核心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前沿技术创新,并将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育种研发相结合,借鉴孟山都等种业巨头的发展模式,在国内打造有特色的以精确设计育种为核心的研发型种企。

目前国内外种企在企业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上都差距极大,这是业界必须面对的现实。邓兴旺说,目前国内育种大部分走传统模式,这恰似中彩票。国外企业有上千亿的资产很平常,而国内尚没有20亿人民币的企业。国外企业会拿出10%-15%的资金用于研发,仅孟山都就有12亿美元/年,而国内所有种企用于研发的累计投入可能还不如国外一家公司一年的投入。国外的基础研发由科研院所来完成,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是由大型种企通过集约化、规模化和资本运作来完成。国内企业缺乏规模,科研院所从事的研究也是各自为政。“孟山都有上千个博士,而我们深圳研究院有10多位博士在业界已算少有。”

眼下我国种业正经历体制改革的重要转型时期,邓兴旺预计,企业进一步规模化,企业的联合、重组加快,种子农化农资一体化联合,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利润,并已有成功经验分享,生物技术的运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2009年邓兴旺带领团队先后成立了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北京)有限公司、深圳兴旺生物种业有限公司。2011年5月,团队成为广东省引进的第一个农业领域的“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获得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共计4000万元的专项支持。目前其在深圳的分子设计育种队已取得一定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