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新闻报:如何破解粮食丰收仓储难?
当前,正值秋收之际,粮食连年丰收,各地粮仓爆满,看似一派“仓廪实”的景象。实则,仓储难亟须破解。
据媒体报道称,吉林省为缓解粮食仓容压力,鼓励粮食购销企业从事政策性粮食收储,吉林东福米业公司等5家企业获得政策性粮食收储资格。
当前,粮食主产区的仓储已给粮食收购造成了严重的困扰。究竟是哪些原因造就了这种局面?
探究粮食仓储压力的形成,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这是我国粮食连年丰收所致。事实上,除了粮食丰收外,还有着更深层原因。卓创资讯粮食分析师王书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自2004年开始制定粮食的最低保护价格政策,为保护农民种地的收益,每年都会提高粮食的最低保护价格。
在现有粮食购销政策下,粮食价格持续多年上涨,尤其到了近几年,粮食价格高位,成品粮与原粮价格倒挂严重,造成了民营粮食企业收购谨慎,收购量小,而国有收储企业成为收购主力军,大部分粮食流向国储库,逐年下来造就了我国仓容紧张的状况。
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必要时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
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
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农业研究员吴杰对于仓储难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连续的政策性收储使得大量粮源进入国家库存,造成局部地区仓容紧张。其中每年粮食产量增加,企业收购量逐渐增大。而且最低价稻谷竞价销售不尽如人意,导致企业库存稻谷消化不了。 另外,部分仓库年久失修老化,有效利用率降低。
同时,一路上涨的托市价引发“天花板”效应,形成多重“粮价倒挂”现象。
王书童指出,目前国内粮食价格倒挂主要表现在国内外粮价倒挂、国内主产区与主销区粮价倒挂和成品粮与原粮价格倒挂。
“多重的粮食价格倒挂现象出现,反过来会影响农民的收益、造成粮食加工企业生存困难,且国家的储备粮食造成大量财政负担。”王书童说。
也有媒体称,国内外粮价倒挂使得政策性粮食无法顺价销售出去,这也成为大部分粮食流向国库、储备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
面对实际,我国粮食购销政策已经到了必须要改的地步。而完善政策,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也成为关键。
“从长期看,以后我国的粮食收购政策改革方向在于如何调整种地农民、粮食加工企业、国家粮食储备集团三者之间的利益,盘活整个粮食购销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转变。”王书童表示。
王书童进一步表示,改革目前粮食收购政策,一方面国家要推动粮食储备多元化,鼓励更多有实力的民营粮企参与粮食储备,在国有粮企保障粮食安全的大前提下,让民营企业激活粮食储备的市场活力。
另外,要采用以差价直补为核心的目标价格改革,替代现行的农产品[-1.28% 资金 研报]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所谓差价补贴,就是政府预先确定粮食的目标价格,农民按市场价格随行就市销售。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两者之间的差价给予农民补贴;若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该政策。
从王书童的话语,可以看出既要完善现行粮食收购政策,更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另外,吴杰认为,改革目前粮食收购政策,关键在于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激发粮食市场活力,改变目前粮食市场主体过分依赖托市收购政策的局面。
究竟如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需要具体的行动和措施。
吴杰表示,需要制定目标价格,以确定的形式进行补贴。另外,还要防止价格的大起大落;界定好市场行情涨跌的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