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品种审定主要指标
原文地址:玉米品种审定主要指标作者:山东采育
1 普通玉米
1.1 丰产性、稳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或比参试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3.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70%。
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普通玉米,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1.2 抗倒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点次比例≤20%。
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普通玉米,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3.0%。
1.3 品质
容重≥710克/升,粗淀粉含量(干基)≥69.0%,粗蛋白含量(干基)≥8.0%,粗脂肪含量(干基)≥3.0%。
1.4 抗病性
1.4.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东北中熟春玉米区、东北早熟春玉米区、极早熟春玉米区
丝黑穗病在所有试点的平均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0%,单点发病株率≤15.0%,发病株率5%~15%的试点比率≤10.0%,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0%;大斑病和茎腐病(极早熟春玉米区大斑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1.4.2 西北春玉米区
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1.4.3 黄淮海夏玉米区
小斑病和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1.4.4 西南玉米区
纹枯病、穗腐病、大斑病和丝黑穗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1.4.5 东南玉米区
纹枯病、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1.5 生育期
1.5.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东北中熟春玉米区、东北早熟春玉米区、极早熟春玉米区、西北春玉米区
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晚熟≤2.0天。
1.5.2 黄淮海夏玉米区
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平均比对照品种晚熟≤3.0天。
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普通玉米,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早熟≥2.0天。收获时籽粒含水量≤25%,穗位整齐,苞叶松紧适中;亩适宜密度≥4500株。
2 高淀粉玉米、糯玉米(干籽粒)、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
2.1 丰产性、稳产性
2.1.1 对照品种为同类型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或比参试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3.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3.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70%。
2.1.1.2 对照品种为普通玉米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3.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减产≤3.0%的试验点比例≤50%。
2.2 抗倒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2.3 品质
2.3.1 高淀粉玉米
粗淀粉(干基)含量≥75.0%。
2.3.2 糯玉米(干籽粒)
粗淀粉含量(干基)≥69.0%,支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97.0%。
2.3.3 高油玉米
粗脂肪(干基)含量≥7.5%。
2.3.4 高赖氨酸玉米
赖氨酸(干基)含量≥0.4%。
在上述基础上,品质比同类型对照品种每提高一个等级,增产幅度可以降低3个百分点。
2.4 抗病性
2.4.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东北中熟春玉米区、东北早熟春玉米区、极早熟春玉米区
丝黑穗病在所有试点的平均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0%,单点发病株率≤15.0%,发病株率5%-15%的试点比率≤10.0%,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0%;大斑病和茎腐病(极早熟春玉米区大斑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2.4.2 西北春玉米区
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2.4.3 黄淮海夏玉米区
小斑病和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2.4.4 西南玉米区
纹枯病、穗腐病、大斑病和丝黑穗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2.4.5 东南玉米区
纹枯病、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2.5 生育期
2.5.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东北中熟春玉米区、东北早熟春玉米区、极早熟春玉米区、西北春玉米区
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晚熟≤2.0天。
2.5.2 黄淮海夏玉米区
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平均比对照品种晚熟≤3.0天。
3 鲜食甜玉米、糯玉米
3.1 丰产性、稳产性
3.1.1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与对照品种(85分)相当(84.1-85.9分)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5.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与对照品种相当,且比对照品种早熟≥5.0天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20.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20%。
3.1.2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优于对照品种(86.0-87.9分)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5.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40%。
3.1.3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之和明显优于对照品种(88.0-89.9分)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10.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20%。
3.1.4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90分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15.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20%。
3.2 抗倒性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3.3 品质
3.3.1 甜玉米
可溶性总糖含量≥10.0%;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4.1分。
3.3.2 糯玉米(干籽粒)
一般类型: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3.0%;
甜加糯型(同一果穗上同时存在甜和糯两种类型籽粒,属糯玉米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10.0%。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4.1分。
3.4 抗病性
3.4.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
丝黑穗病所有试点平均,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0%,单点发病株率≤15.0%,发病株率5%~15%的试点比率≤10.0%,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0%。
3.4.2 黄淮海夏玉米区
瘤黑粉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3.4.3 西南玉米区
纹枯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3.4.4 东南玉米区
纹枯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3.5 生育期
与对照品种相当。
4 青贮玉米
4.1 丰产性、稳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生物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5.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70%。
4.2 抗倒性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4.3 品质
整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9%、粗蛋白含量≥7%、淀粉含量≥15%。
4.4 抗病性
4.4.1 北方春玉米区
丝黑穗病所有试点平均,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0%,单点田间自然发病株率≤8.0%,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0.0%。
大斑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4.4.2 黄淮海夏玉米区
茎腐病、小斑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4.4.3 南方玉米区
茎腐病、纹枯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5 爆裂玉米
5.1 丰产性、稳产性
5.1.1 膨化倍数≥25、爆花率≥95%的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增产试验点比例≥60%。
5.1.2 膨化倍数≥30、爆花率≥98%的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5.2 抗倒性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
5.3 抗病性
丝黑穗病所有试点平均,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0%,单点发病株率≤15.0%,发病株率5%~15%的试点比率≤10.0%,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0%。
5.4 生育期
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晚熟≤3.0天。
附录A:玉米病害鉴定种类
A.1 普通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糯玉米(干籽粒)、高赖氨酸玉米
A.1.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东北中熟春玉米区、东北早熟春玉米区、极早熟春玉米区
大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穗腐病、灰斑病。
A.1.2 西北春玉米区
茎腐病、大斑病、穗腐病、丝黑穗病。
A.1.3 黄淮海夏玉米区
小斑病、茎腐病、穗腐病、弯孢叶斑病、瘤黑粉病、粗缩病。
A.1.4 西南玉米区
纹枯病、穗腐病、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
A.1.5 东南玉米区
纹枯病、茎腐病、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
A.2 鲜食甜玉米、糯玉米
A.2.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
丝黑穗病、大斑病。
A.2.2 黄淮海夏玉米区
矮花叶病、小斑病、茎腐病、瘤黑粉病。
A.2.3 西南玉米区
纹枯病、小斑病。
A.2.4 东南玉米区
纹枯病、小斑病、茎腐病。
A.3 青贮玉米
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弯孢叶斑病、纹枯病。
A.4 爆裂玉米
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
附录B:玉米品质检测项目
B.1 普通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高赖氨酸玉米
容重、粗淀粉(干基)、粗脂肪(干基)、粗蛋白质(干基)、赖氨酸(干基)。
B.2 糯玉米(干籽粒)
容重、粗淀粉(干基)、粗脂肪(干基)、粗蛋白质(干基)、赖氨酸(干基)、直链淀粉(干基)。
B.3 鲜食甜玉米、糯玉米
B.3.1 甜玉米
可溶性总糖、外观品质、蒸煮品质。
B.3.2 糯玉米
直链淀粉、外观品质、蒸煮品质。
B.4 青贮玉米
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淀粉、粗蛋白质。
B.5 爆裂玉米
膨化倍数、爆花率。
信息来源:中国种业网http://www.seedchina.com.cn/InfoDetail.aspx?InfoId=1800&TypeI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