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四平:奔向“绿色食品强市”

民以食为天。打造“绿色食品强市”,是四平市委、市政府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

四平市的“打造”之旅,从源头抓起——创建食品产地良好生态环境;由关口发力——作物生长过程及水、肥、土诸条件实行无公害控制;于节点严管——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及储运环节细查重罚,努力形成完整的“绿色食品链条”。

“六型”农业提品质

近年来,四平市大力发展“六型”农业,为打造“绿色食品强市”奠定基础。

生态型农业护生态。通过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高效施肥方法、低毒农药等生态技术,有效降低农残药残,减少环境污染。2014年,全市累计实施生物防治玉米螟技术48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10万亩。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双辽搞的玉米免耕播种,机具进地一次就可完成施肥、播种、覆土等作业,土壤结构改善,土质松软,地力增强,每公顷增产2000斤左右、增收2000元以上,由此得以大面积推广。南崴子街道房身岗子村实施稻田养蟹,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做到水稻不减产、质量上台阶,该村通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农民每公顷土地年收入比2011年增加了1.3万元。伊通镇、双山鸭场、梨树农场,今年也相继开展了稻田养蟹、稻田养鸭,实现了种植业与养殖业同步发展。

安全型农业重安全。目前,四平市共有绿色食品企业13户,共开发绿色食品28种。在13家绿色食品企业中,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户、省级龙头企业6户和市级龙头企业3户,龙头企业占绿色食品企业总户数的84.6%。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种类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3大类别,包括粮油、畜禽蛋奶、酒类等。

规模型农业见规模。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得到迅速发展,土地流转面积呈井喷式增长。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营、企业化经营等五种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以家庭农场为例,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到1941个,经营土地18460公顷,其中转入土地11914公顷,占流转面积的17%。

效益型农业显效益。在确保粮食稳产的基础上,培植税源型、就业型、增收型农业产业体系。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87户,其中国家级5户、省级34户、市级148户。到今年6月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190亿元,同比增长10%。

特色型农业呈特色。重点打造以棚室蔬菜为重点的园艺特色产业,扩大特色经济规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今年,全市新建5个棚膜蔬菜园区,扩建8个,新增棚室蔬菜种植面积0.21万亩,黄瓜、西红柿、豆角等一批地产时令蔬菜品种4月中、下旬便陆续上市,比历年同期早一周左右。

智慧型农业蕴智慧。由四平市农委和联通公司四平分公司共同打造的“惠农通”农业信息平台正式启动,搭起了政府、专家、农民之间最便捷的桥梁。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全市6个县(市)区755个行政村。平台启动以来,已发送农业技术信息8万余条,及时指导农民科学生产、安全生产,深受欢迎。

“源头”监管防污染

打造“绿色食品强市”,前提是保障食品安全。围绕食品安全主题,四平市首先抓住食品安全源头,从“源”从“流”上下功夫。

强化对产地“源头”监管。加强“放心菜”科技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和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加强对农产品抽检工作力度,杜绝农药超标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加强对定点屠宰企业检查力度,把好生猪屠宰和检疫关。加强对种植、养殖业和食品生产企业的执法和监管,严抓食品生产环节的卫生质量,严格检查食品来源记录、检疫检验记录、产品流向记录、无害化处理记录,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梨树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保证免疫密度达到100%。加强动物畜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保证流通环节安全,保证动物及其产品安全,保证全年无重大疫情发生;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面开展生猪、肉牛人工授精技术,保证“梨树白猪”、“梨树肉牛”品种质量。全县已建成145个黄牛改良点,28个省级生猪人工授精供精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明显加强。从养殖源头抓起,狠抓饲料、兽药及添加剂等投入品质量监管,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推进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上半年,申报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企业达到8个。全力推进畜牧业“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管理信息化”。

强化对加工企业监管。全面实施对“三品”企业年检制度,对所有认证的产品进行抽检,每个生产企业都配备了产品质量内检员,建立严格责任制度、奖惩制度,定期培训,确保产品质量标准。协同质检部门定期到加工企业进行检查,严把加工环节的产品质量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