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调研:粮价倒挂如何解“扣”
当前,粮食主产区仓容紧张给粮食收购造成了困扰。仓容紧张的原因主要是,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各地粮库爆满。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在现有粮食购销政策下,粮食价格持续多年上涨,民营企业收购谨慎,国有收储企业成为收购主力军,大部分粮食流向国储库。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激发粮食市场活力,改变目前粮食市场主体过分依赖托市收购政策的局面。
粮价多重倒挂
国内外粮价倒挂、国内主产区与主销区粮价倒挂、成品粮与原粮价格倒挂等多重倒挂现象,导致粮食加工企业收购粮食积极性下降,粮食源源不断地流向国有收储企业。
北大荒股份854农业分公司第一管理区第八作业站的丁胜利从事水稻种植近20年时间了,今年他种植了4500亩水稻,目前长势良好,估计又是一个丰收年。他告诉记者,2004年以前由于没有托市政策托底,粮食价格大起大落,种粮收益得不到保障。2004年之后,国家实行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逐年提高水稻销售价格,他的种粮收益也越来越好。为了稳定土地经营面积,他去年花了1000多万元购买了4500亩地12年的使用权。
丁胜利说,他现在根本不用担心稻谷卖不出去,现在和以前唯一的不同是,以前主要把稻谷卖给一家稻米加工企业,近两年随着托市收购价格越来越高,国有收储企业的收购价高于加工企业,他就选择把粮食卖给当地粮库。
丁胜利的选择也是许多农民的选择。近年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在粮食收购市场一直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今年夏季粮油和早籼稻再获丰收,新粮上市初期市场价格低于托市价格,为保护农民利益,粮食主产区大面积启动托市收购,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5省先后启动小麦最低收购执行预案,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10省先后启动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广西等5省(区)先后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原本为临时性的托市收购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政策。然而,随着粮食价格持续多年上涨,当前国内粮食市场出现了国内外粮价倒挂、主产区与主销区粮价倒挂、成品粮与原粮价格倒挂等多重倒挂现象,这直接导致粮食越丰收进口越多、主销区到主产区收购粮食积极性下降、粮食加工企业收购不积极。在这种情况下,国有收储企业承担粮食收购主渠道重任,敞开收购,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流向国储库。
国家掌握大部分粮源,能够通过宏观调控有效应对国际粮食市场波动。但是,国家以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又通过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定期组织的政策性粮食拍卖顺价销售政策性粮食,这“一进一出”不利于形成市场价格机制,粮食行业“稻强米弱”、“麦强面弱”格局难以打破,许多企业处于阶段性开工状态。此外,国内外粮价倒挂使得政策性粮食无法顺价销售出去,这也成为大部分粮食流向国库、储备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
鼓励更多主体储粮
国家粮食储备规模越来越大,仓容压力越来越大,财政负担也越来越沉重。为了激发市场活力,国家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粮食收购。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富认为,走出政策性收储困境的一个主要措施是推动粮食储备多元化,走出国储仓容压力越来越大的困境。在鼓励中央和地方储备做大做强的同时,应多鼓励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元主体进入粮食储备市场。同时,要鼓励更多有实力的民营粮企参与粮食储备,在国有粮企保障粮食安全的大前提下,让民营企业激活粮食储备的市场活力。
据了解,目前一些存储条件好的粮食加工企业和贸易商积极参与政策性粮食收购。吉林省去年有5家企业获得了政策性粮食收储资格,中粮集团的2家公司参与政策性粮食收购。中粮生化(5.45, 0.22, 4.21%)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采购部经理王俊淇告诉记者,公司主要从事玉米淀粉、玉米色拉油、果糖等深加工,与中粮另一家加工企业黄龙集团毗邻,两家企业玉米加工能力达到140万吨。现在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玉米深加工利润微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去年以来,该企业参与政策性粮食收储,共计收储粮食约17万吨。
记者在各地调研时还了解到,现在一些合作社积极筹建粮食仓储设施,有的是为了暂时储存粮食,错时销售,实现种粮效益最大化,有的是为了代储政策性粮食。黑龙江克东县昌盛乡安全村现代农机合作社去年建设了一个2万吨仓容的粮库,今年准备扩建仓容,开展政策性粮食代储业务。
专家表示,实行粮食储备多元化,必须明确界定政策性储备粮的性质,确保政策性储备和经营性业务清晰分离。政策性储备粮的粮权属于国家,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由国家提供财政补贴并服从粮食调控。参加储粮计划的企业、合作社乃至农场主,不得自行处理储备粮。王俊淇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没有权利自行处理储备粮,公司加工需要用粮,必须通过参加政策性粮食拍卖获得。
目标价格改革破题
激发粮食市场活力,需要全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粮食收储多元化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粮食仓容压力,然而,更多的粮食加工企业、贸易商甚至一些合作社都在汲汲于政策性粮食收储,会进一步挤压粮食市场活力。因此,在鼓励粮食购销企业参与政策性粮食收购的同时,更应该鼓励粮食购销企业开展市场性自营收购,这样才能真正激发粮食市场活力,盘活整个粮食产业链。这就需要全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蓝海涛认为,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为核心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弊端日益凸显,难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农产品竞争环境,所以不得不采用以差价直补为核心的目标价格改革,替代现行的重要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实际上,我国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现在政府只对粮棉油糖猪肉等重要农产品实行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格干预,目前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低,而大量的一般农产品已经建立了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目前政府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从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种推进补贴试点。
需要注意的是,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要非常慎重。
秦富认为,要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未来一段时期内还需要继续实施小麦和稻米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政策,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大米、小麦、玉米国内外价差扩大对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目标的冲击。未来即使条件成熟时,三大谷物实施目标价格政策也宜分两步走,第一步可以玉米为对象,经过检验其确实能保障一定程度的“谷物基本自给”的实践基础上,第二步再以稻谷、小麦两大口粮为对象,观察其实施目标价格的一定时期内,对“口粮绝对安全”的影响。(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