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节水灌溉进行到底

7月以来,辽宁、河南、吉林等接连遭遇严重的干旱,多地降水量为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低。

农业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频频告急,群众生活遭受严重威胁。由于干旱多发于产粮大省,社会各界对秋粮生产的隐忧加重。对此,各地采取人工增雨、应急调水等措施缓解旱情。

■将新闻进行到底

“高粱没睁眼,玉米没灌浆,大豆瘪着肚,谷子一把糠。”谈到当地部分地区受旱严重的情形时,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水利局副局长王占亚如是说道。在他的记忆里,赤峰出现春旱的情况较多,伏旱很少见。

今年7月以来,全国多个省份遭遇严重干旱。先是河南、山东急急喊渴,紧随其后的是内蒙古、辽宁等地伏旱露头。

来势汹汹的大旱面前,需要的不仅仅是应急打井、拉车送水,采取包括推广节水灌溉在内的长效举措显得尤为重要。日前,科技日报记者随水利部组织的采访组赴内蒙古受旱地区采访时了解到,节水灌溉项目在当地的抗旱保秋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5公里距离的“两重天”

8月末,本该是“高粱涨红了脸,谷子笑弯了腰”的时节。而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安庆镇皇姑屯村村民陶继华家的地里,却是一派凄惶的景象。夕阳下,瘦弱的谷子秆头顶着稀疏的谷穗,直挺挺地立在地里。有些谷穗还是青绿色的,比狗尾巴草壮实不了太多。

48岁的陶继华,家里有4口人,20多亩谷子地的收成和丈夫在外务工所得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按照原先的预想,再有一个月,她就能来收割那一串串笑弯了腰的谷子。但现在,她却不得不把遭遇“卡脖子旱”而早夭的谷子连根薅起,驮回家做毛驴的口粮。

“卡脖子旱”是一句流传在我国北方的农谚。王占亚介绍,“卡脖子旱”是指谷物在拔节—抽穗期遭遇缺水,影响小花分化,雄穗迟迟不能抽出,类似卡脖子的情形,使作物的穗粒数降低。拔节—抽穗期是农作物生长的需水关键期,这一时期缺水影响作物发育,造成空壳增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我这是‘望天收’的旱地,2个多月没下雨了,一点收成都没有了,投进去的1万多块钱全白瞎了。往年一亩地能产四五百斤,纯收入1000多块”。望着绝收的谷子地,谈起因贫辍学的女儿,陶继华眼里噙满了泪水。

告别陶继华,记者一行人前行1.5公里,来到一百家子村村支书李景坡承包的谷子地。眼前一串串饱满的谷穗和先前看到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仔细一看,地头有一根较粗的黑色管带,土壤表面的作物根部处覆有白色透明的薄膜,薄膜下面是细长的黑色管带。

“黑色的细管子是滴灌带,我们用的是膜下滴灌技术,浇水有保证,受旱灾影响不大,估计减产2成左右,要是过去的大水漫灌,这么大块地根本浇不过来,而且蒸发得快”,李景坡介绍道。

省下的不仅仅是水

李景坡还有一个身份,是铁耕田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铁耕田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经营着一百家子村全村1万亩土地,种植了玉米、甜菜、高粱、谷子等作物。这1万亩土地中原来只有2800亩水浇地,剩下的都是“望天收”的旱地。

2013年,一百家子村全村土地被纳入到国家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在政府资金的大力扶持下,全部实施膜下滴灌技术。“如果没有用上膜下滴灌,浇不上水,今年损失可就大了”,李景坡坦言。

膜下滴灌是把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方式。它通过可控管道将水、肥融合液均匀、定时、定量滴入作物根系发育区域,同时通过地膜覆盖减少作物棵间蒸发,实现了节水、增产的和谐统一。

从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和膜下滴灌技术中受益的不只是李景坡和他所在的一百家子村。赤峰市敖汉旗长胜镇六合号村从2012年开始实施节水项目,目前全村1.8万亩土地全用上了膜下滴灌技术。

说起膜下滴灌的好处,六合号村支书张志敏如数家珍。“省水、省力、省肥,还增产!滴灌比漫灌能省水80%,没上滴灌的亩产1千斤左右,用了滴灌的亩产能达到1千七八百斤。看到效益好,有村民还掏钱在自家小院的菜地里安上了滴灌。”

赤峰市水利局农村牧业科科长边书金介绍,2012年,国家启动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项目以来,赤峰市每年新建玉米膜下滴灌面积100多万亩。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赤峰市实现了粮食稳产稳增,2012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百亿斤,2013年产量达到105亿斤。

地膜污染待破解

膜下滴灌带来的增产增收让边书金感到喜悦的同时,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令他感到担忧。

边书金介绍,目前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对地膜购置没有资金扶持,农牧民为降低成本大多使用0.008毫米厚的地膜,地膜厚度不够导致回收率低。随着膜下滴灌面积的不断扩大,地膜污染问题会不断累积并日益严重。

对此,他建议国家制定出台地膜回收使用规范,通过资金补助和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农民使用较厚地膜并及时回收,同时,鼓励企业回收地膜进行再利用。此外,加大可降解地膜研发力度,尽快生产出价格低廉、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可降解地膜,切实解决地膜污染问题。

膜下滴灌每年需要更新滴灌带及配件,农牧民投入压力较大,成果难以巩固。为解决这一问题,赤峰市从2013年开始探索地埋式滴灌节水技术。

“从试验情况看,地埋式滴灌第一年建设成本较高,每亩至少需要1500元,比膜下滴灌高出600多元,但可连续使用10年以上,从长期看减少了滴灌带及配件投入。建议国家提高节水增粮行动项目投资标准,鼓励地方在水土条件适合的地区推广这一技术”,边书金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