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组织确保再迎丰收季

石家庄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农业成为第一“用水大户”,占本市用水总量的70%。面对易发的天气灾害,石家庄市从农业节水入手,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和节水组织建设,确保在遭遇旱情、农业用水量下降的同时,也能科学用水、合理用水,确保丰收。

农艺节水

集约使用“量水而行”

“俺们村小麦用‘微喷技术’有4年了,老百姓都夸效果好。”栾城北屯村村民史书茅说,他每年要给小麦浇上2次水,每亩用水量130多立方米;自从用上了微喷灌溉,每亩只需80立方米左右,一亩节水近50立方米。“操作也方便,拧开阀门就能灌溉、施肥,省去了清垄沟、撒化肥等工序。”

从2011年小麦秋播算起,我市开始示范推广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以“机井”为单元,以藁城、晋州、赵县、鹿泉为中心示范区,让农民用最少的水、浇最多的田。按照小麦春季浇水每亩平均节水40立方米计算,全市如果有一半麦田使用“微喷技术”,即可节水1.1亿多立方米。

在藁城市杜村,这里的设施蔬菜大棚用上了膜下沟灌等节水技术。一早看过苗情后,村民杨素环把开关阀门拧开,陆续给自家3个大棚的西红柿苗“补水”。

杜村在使用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之前,大多采用畦灌、大水漫灌等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还造成了棚室内温度高湿,病虫害发生严重,蔬菜品质也难以保证。该村如今在18座温室采用膜下滴灌,28座温室采用膜下沟灌的新技术,实现了节肥、节水、保护土壤。

除了在平原的小麦、蔬菜产区推广农艺节水,我市还在西部山丘区实施农田水网工程,让荒山“因地制宜”找出路。

“以前这里土层瘠薄,干旱缺水,种下核桃树也不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涛介绍,他们陆续投资建设了塘坝、扬水站、蓄水池,还在园区内铺设26公里长的输水管道,让已经栽植的核桃树,全部采用小管注流节水灌溉。“这些水利配套全部建成后,不仅解决了项目区用水、节水难题,而且改善了山区的环境,为发展休闲农业打下基础。”

用水自治

组织分配“齐抓共管”

农业节水,除了控制水资源的用量多少,还要向管理环节要效益,让节水意识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

今年,我市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旱情持续。在小型水利工程建成后,元氏县纸屯村农民成立了用水户协会,按照“总量控制、定额分配、节奖超罚”的节水管理制度,“大家的事大家管”。

纸屯村有10口机井,均配有机井房。基础设施加强后,农民用水户协会开始科学协调,村民浇地速度有了明显变化。机手曹文周说,根据各家实际,啥时需要啥时浇,谁家较旱谁先浇;一个机井就负责一个区域,一小时就能覆盖七分地,比以前用时缩短一半。

今年麦收,纸屯村亩产量超过了1000斤,较历史有很大突破。曹文周介绍,尽管玉米遇到旱情,但靠着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织合作”,村里旱情严重的地块已普遍浇过一至两遍水。“根据旱情,及时指导农民浇关键水,确保再迎丰收季。”

用水组织化,能节省多少灌溉用水?元氏县水务局农水科科长张彦桥表示,农村节水,跟作物品种、农艺形式都有关系,提高组织化程度,能大幅提高用水效益,“现在浇地速度大幅提高,实现了节水、省时、又省钱。”

截至目前,元氏县已成立各类农民用水户协会129个,培训人数达360人次。在高邑县,农民也自发成立用水户协会,通过设立节水专员、规范机井建设与管理、实行灌溉取水计量等,有效推动了农民的节水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节水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