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育种必须建立种质积累,绝不仅仅是建个种子仓库那么简单,而是要经过长期改良和积累建立两个越来越清晰的杂种优势群,并在每一个群内通过循环育种逐渐提高有利等位基因频率。这才是积累!
现在,跨国公司能够很容易地检测种质的分子指纹结构,不但准确地识别身份,还能够分析种质的遗传结构,对种质的了解和追踪更准确,提高了种质改良和利用的效率。
现代玉米育种实行循环育种策略,本质上就是不断地把种质向两边推开,种质群之间的遗传距离逐渐扩大,在每一个群内积累了有利等位基因频率(见2014-04-25中国玉米博客《循环育种就是把种质向两边推》)。美国、欧洲、巴西和CIMMYT都实现了种质向两边推开,唯独中国玉米种质仍然模糊,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才能实现向两边推开。但这个过程不需要很多年,根据欧洲经验,大约十年足可以清晰地建立商业育种所需要的种质基础(见2014-04-28中国玉米博客《商业育种只需要两个杂种优势群》),前提条件是接受两个杂种优势群的理论。
现在,国内玉米界,特别是一些“专家”、“教授”和土洋博士仍然坚持多群论,反对循环育种的理论和技术路线。一些理论基础不牢和盲目迷信权威的基层科技人员因此而犹豫不决。幸好越来越多的青年和企业科技人员普遍采信两群论和循环育种策略。但仍然有许多人喜欢偷偷摸摸地从区域试验套袋自交和从国外杂交种套二环系。这些人对美国迷信得厉害,他们甚至不自信到连自交前先向某个方向推一把的简单措施都不敢做。这是没有出路的表现。希望大学教授和某些专家自重,不要再扩散你们的错误理论,影响一些基层和企业的科技人员仍然跟着你们浪费时间走绝路。
我宣传和推广循环育种策略已经十几年,但现在中国两个杂种优势群的界限和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仍然不清晰。这说明企业建立种质基础和积累有利等位基因频率,绝不是把世界各国自交系都弄来就万事大吉,一定要经过本企业封闭的循环育种改良和创新研究才会形成自己特有的种质积累。另一方面,许多育种者仍然施行“走猫步”的育种策略,循环育种的力度不坚决,方向不明确,本质上仍然迷恋多群论。这导致许多人仍寄希望于从表面上很好看的外国杂交种分离二环系,而不考虑杂种优势的数量遗传学基础和商业育种效率,依然我行我素。
企业应建立自己特有的种质基础,虽然商业育种的种质基础都是SS和NSS两个大群,但市场定位使每个企业建立的两个杂种优势群的种质基础与其他企业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别。当育种进入较高水平以后,盗窃其他公司的种质未必就有直接好处,或许带来的负面影响干扰了企业的育种程序,反而得不偿失。时代不同了,跨国公司在选育自交系的过程里,如果发现某一基因型是花粉污染的后代,无论表现多么出色,一定淘汰掉,更不会用从其他公司得来的不明不白的种质进入育种程序,拖累了种质创新和积累。
一些育种者偏好“走猫步”就是不断地破坏已经积累起来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方式,属于技术倒退。我看到许多科技人员至今还在“走猫步”,那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实践已经证明,那样做效率很低。今后不要再倒退和自我干扰了。
“狗熊掰棒子”也是在不断地倒退,不断地破坏已经积累起来的等位基因频率。
引入外来种质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等位基因的积累,但好处是引入新的遗传变异,因此商业育种要建立新的平衡,然后提高有利等位基因的频率。企业要不断地通过循环育种提高种质的积累水平,把我国平均15年循环一轮的种质改良周期缩短到像跨国公司那样每4~5年循环一个周期,从而加快种质积累的速度。这是一个企业追赶或超过竞争对手的重要途径。
金色农华海外盗种事件很愚蠢,虽然偷来了跨国公司的先进种质,但融入自己的育种材料群体,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和吸收。幻想着偷来自交系就直接使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且不说现代美国玉米种质的适应密度是6000株/亩以上,远远超过我国玉米主产区的生产条件,难以直接使用。间接使用也有较大难度,先要了解这些外来种质的性状和遗传特征,然后通过杂交改良,进入测配阶段,在主产区的逆境条件下选育新的二环系。
如果一些人信奉盗种能够显灵,挽救中国种业,那就完全想错了。只要继续“走猫步”,继续“狗熊掰棒子”,继续盗窃,就不可能建立自己的种质积累。我国种业已经积累了原始资本、种质资源、技术人才和基本的设施条件,但这些资源相当分散,还没有什么竞争力。如果把这些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育种的竞争能力将不输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实力。我们要有信心施行商业育种的转型,奠定现代育种的技术基础,施行种质的扩增、改良、创新和积累,就能够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