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国家级水稻玉米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试验指南》

规则的设计是为了能够在实践中落实,对品种审定参与者的行为起到积极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因此规则设计的科学性与制度执行的强弱有着内在的实质性联系。把“绿色通道”嫁接在品种审定上,只能是戴了顶绿帽子,赚了个“雷声大,雨点小”。

一问 为何是“指南”

《国家级水稻玉米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试验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是由3个组块构成,一是“国家级水稻玉米品种审定”,二是“绿色通道试验”,三是“指南”。指南一词,《辞海》轻描淡写解释为:“指南针,比喻正确的指导”。《现代汉语词典》对指南一词几乎是不屑一顾——“指南针;行动指南”。我们见过“购物指南”、“游园指南”、“阅读指南”等指南,却没见过“审定指南”。莫非《指南》是品种审定制度的指南针,指出了“绿色通道”试验的方向?《指南》计6章24条,从文体结构和内容来判定,显然是规范性公文,应属国家部门规章范畴。从《辞海》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来看,“指南”与规范性公文毫不搭边儿。笔者学识浅薄,没注意有这种“指南”文体列入《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

试行“绿色通道试验”在我国施行了三十多年的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上算是试水之旅,用“指南”作为规章文题却让人觉得《指南》仿佛底气不足,留下了“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印象;这客观上就弱化了其权威性与公信力。《指南》是按农业部颁布实施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以下简称《审定办法》)第十五条、第二十四条制定,其分别写道:“具体办法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品审委)制定并发布。”既然已指出“具体办法”,为何不用“办法”代替“指南”?如用“国家级水稻玉米杂交品种审定实施‘绿色通道’试行细则”更明了些。“绿色通道”新闻可用,公文欠妥,硬要用也应加引号。

二问 何为“绿色通道试验”

农业部于2012年12月发布的《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程 玉米》3条“术语和定义”只表述了“预备试验”、“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3种,看来“绿色通道试验”并不属于专用术语。“绿色通道试验”肯定是国品审委的创新。

“绿色通道”约定俗成原指交通信号一路绿灯。在见诸报端的新闻报道中,是形容为了便于鲜活农副产品运输、抢救危重病人、抢修供水供电设施等简化常规手续和中间关卡检查,而优先放行的一种比喻,“嫁接”在品种审定制度上,为免太牵强。

《指南》第三条这样界定“绿色通道试验”:一是实行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且注册亿元以上的种子企业,自行开展自有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二是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再在相邻省(市、自治区)连续生产试验两年,且数据完备,申请国家级审定时不再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先说“绿色通道试验”一。其有两个含意,一是认定了只有育繁体一体化企业具有“绿色通道试验”资格,给其开了“小灶”,二是允许育繁推一体企业把本来必须让“孩子”(自育品种)“入托”,让国品审委 “代管”(参加两个试验),现在可以让“孩子”不“入托”,进行“自带”(自行开展两个“试验”)。这仅是调整了小众企业参加试验的资质和管理的方式,在品种审定政策上做了“微调”,笔者怎么联想也与“绿色通道”挂不上钩。

再说“绿色通道试验”二。此款是全部“移植”于今年2月施行的《审定办法》第十五条2款,只加了“连续”两个字,减去了一个“的”字。如此“滥竽充数”,也算创新。

三问 《指南》色有多绿

如果把“绿色通道”中的绿色的浓淡比喻交通绿灯开通的多少,代表节省多少时间的话,那通过“自行开展自有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周期的长与短,试析《指南》的色有多绿。

其一,《指南》第三章第八条规定:“自行开展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区域试验应当不少于两个生产周期”,“区域试验完成后,再安排不少于一个生产周期的生产试验”。这和《审定办法》规定的区域试验“不少于两个生产周期”,生产试验的“时间不少于一个生产周期”相同。从时间上看,《指南》的色能有多绿?

其二,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也同《审定办法》规定一样,进行两年的生产试验,如玉米试验,加上通过省审定时的4年,就需6年。

《指南》与《审定办法》的差异,一是允许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自带孩子”,这可真实直观自己“孩子”生长发育的好坏;“虽然累但快乐着”。为什么?你懂的。

二是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申请品种国审时,少了一个由省品审委推荐的环节。而省品审委推荐的前提是先预试一年,这等于是提前一年进入区域试验,相当于给种业界亿元级款爷企业发了张“VIP贵宾卡”,省了因“限号”而排队造成拥挤的那无序的等待。从这个角度说,“绿色通道”只能是给亿元款爷企业开通了一个“绿色便道”。但据一位省级负责品种审定工作的官员说,从今秋开始,受理小麦作物审定取消预备试验,明年受理玉米等作物也一样。那么这个“绿色便道”如同空头支票。

四问 《指南》道有多通

何为《指南》的“绿色通道”的“道”,笔者试析如下:

其一,《审定办法》第二十四条说开展“自行开展品种试验”是主要农作物,其界定的国家级的主要农作物是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作物,计7种。《指南》开通的“绿色通道试验”只是稻作物中的水稻的杂交品种,而不包括常规品种,在我国常规水稻品种种植面积与杂交品种相当;同样,玉米作物也有常规品种,种植面积相对杂交品种较小。这样,本来7种作物的“道”只开了两种作物的“道”,路相当偏窄。

其二,《指南》第八条规定,自行开展两个试验的“每组区域试验的品种数量不少于5个(含对照品种,下同),不多于15个”,“每组生产试验品种数量不多于5个”。自带亲生的“孩子”,必须一胞4胎以上,此指必须是一家企业所生的,还是允许其他亿元级款爷企业“组团”,各自带着亲生的“孩子”来“拼组”呢?《指南》没说。如果单指前者,就违背育种常识。种是好者的!育种实践告诉人们,亲生的“孩子”,“一胞四胎”不是没有,但概率极低,尤其是一家企业有4个品种,在同组别同时参与试验,少之又少。如果不让“组团”“拼组”,那此“通道”非彼“通道”也。

其三,《审定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品种试验经费不向申请者收取。“孩子”入托让国品审委“托管”可免费,而“自带”所产生的费用却得自己掏。

试验的用地、用人,且档次要达到《指南》的规定。租地、聘人是一笔不可估测的费用。比如自行开展参加玉米黄淮海夏玉米组,每个生产周期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试验点在7个省,每个省级试验点不得少于40个,且在不同的县,一年如此,3年的费用又该是多少?参试的品种都要进行抗性鉴定、品质分析、转基因检测、DNA指纹检测、DUS测试等各项检测。每项检测每个品种都要收费,仅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简称DUS测试)收费3000元。笔者请教过一个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董事长,他说:按至少5个品种计算,一年下来没有个十万八万完不了活。3年就是30万元。他还说,不可预测的花销还有,跑7个省的40个点,3年下来车船旅馆费得多少,都是同行,且有求人家,吃个便饭,喝个小酒是免不了的,送点土特产聊表心意也在情理之中。

5个品种费用3年30万元,15个品种3年的费用是90万元,再加其它费用,达百万之多。你愿承担此巨额费用,就走“绿色通道”,不愿意承担,请自便。

其四,《指南》第十六条说,申请者完成“绿色通道试验”提交审定,还得“按《审定办法》规定,开展品种审定工作。”这就是说,虽然准你“先斩后奏”,至于“奏”准“奏”不准,还两说着。

“绿色通道”道通否?

五问 为何制定《指南》

按惯例,规章性公文开宗名义第一条就是为什么而制定。像《审定办法》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主要农作物”,开门见山。为何制定《指南》,《指南》没说。

《指南》全文2886字,其中第三条2节、第四条、第五条、第八条3节、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直接“移植”《审定办法》,再掐头去尾,除了第九条、第十条约千把字的水稻、玉米“试验组别、试验点生态与数量要求”,再加上与《审定办法》大同小异的申请审定流程规定、试验技术规定规程,《指南》核心有价值的仅是第三条、第八条、第十一条(以上已都评述,不再赘言)和第十三条。第十三条规定:“进入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自行试验的品种,不再受理参加国家统一组织开展的品种试验申请。”

据《农资导报》6月13日报道,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106家,而有品种创新能力的只有56家(那没有品种创新能力的50家怎么戴上“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桂冠的?——笔者)。《指南》为了这56家而开通“绿色通道”,那其它具有品种创新能力的企业和拥有品种创新能力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什么不能进入“绿色通道”,《指南》也应给个说法。

吴敬琏先生曾表示:目前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支配仍占据主导作用……中国市场存在五大缺陷,其中一条把市场主体分为三六九等,不能做到公平竞争。

品种审定新政的设计不是以育种创新能力为标尺,而是以企业的注册资金来划定,难怪业界对此多有微词:国品审委也傍大款。这怎么能激发中国种业界各方活力,共同释放创新动力,育好中国种,多打中国粮! (中国农资导报网规则的设计是为了能够在实践中落实,对品种审定参与者的行为起到积极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