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饱卖不掉生物质发电企业叫苦不迭

摘要 : 在长春生物质热电厂4.2万平方米的原料场,满眼都是码放整齐地被打包成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秸秆。

在长春生物质热电厂4.2万平方米的原料场,满眼都是码放整齐地被打包成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秸秆。

“看着原料很多,但因为秸秆的体积大、质量轻,其实这目前只有2000多吨秸秆,只够电厂使用4天。”该企业采购部主任刘国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由于原料不足,目前企业的两台1.5万千瓦供热发电机组只运转了一台。

“吃不饱”的情况在国能德惠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简称“国能德惠”)更为严重。

国能德惠副总经理王斌介绍,该厂设计标准为年消化秸秆28万吨,但从2013年投产至今购入的秸秆不超过10万吨,原本作为辅料的稻壳、木片等“下脚料”却成为了主料。

秸秆收集困难主要受制于运输和人力成本。“秸秆体积大、质量轻,运输车辆超高超宽普遍存在,常被交警处罚,如果运输半径超过50公里,运输成本太高。”王国良说,“秸秆经纪人数量还很少,如果农民雇工收秸秆,每人每天近200元的人力成本,卖秸秆的钱还不够付工钱,还不如一烧了之。”

同时,生物质发电企业还担心,国家推广的秸秆还田和秸秆气化等其他秸秆利用方式,可能造成地方政府对秸秆利用政策无法保持持续,同生物质发电竞争燃料资源,加剧秸秆收集难。

当前,吉林省共有生物质能电厂7家,多家发电企业陷入燃料资源收集困难、资不抵债、电力难全额上网等困境。

长春生物质热电厂2013年亏损达到5000万元,而从2009年底投产至今,亏损总额已近2亿元,“相比3.3亿元的总资产,企业很快就会资不抵债”。

在巨额亏损的背后,是连年递增的贷款。“企业建设期间从银行贷款了2.7亿元,每年利息就2400万元。同时,为了维持运转,企业每年还会新增贷款3600万元。”长春生物质热电厂副总经理王国辉说。

在融资成本过高的同时,王斌认为,在燃料价格、维保成本等综合费用持续上涨的情况下,0 .75元/度的上网电价显得过低,使得生物质发电企业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

“国能德惠的设备比较先进,1.3公斤秸秆可发1度电,成本就接近上网电价,而企业还需每年偿还1800万贷款利息,负债持续增多将陷入恶性循环。”王斌说。

电网限电也波及了生物质发电企业。2013年,吉林省生产电1080亿度,本省利用只有650亿度,过剩430亿度。通过电网调峰,外送120亿度,还过剩310亿度。

吉林省境内的生物质发电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限电情况。“根据国家政策,生物质发电,电网公司应全额收购,但因为吉林的剩电多,电网调度经常限电。”一位生物质发电企业负责人表示,“限电实际上加重了企业的亏损。”

针对生物质发电企业存在的困境,业内人士建议,首先,保证生物质发电企业能获得稳定的燃料供应。有关部门既需要加强对农民露天焚烧秸秆行为的教育处罚力度,也需要考虑秸秆运输过程中车辆超高、超宽的实际,开辟“绿色通道”降低运输成本。同时,国家可对农民给予一定的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既可以提高农民“送秸秆”的积极性也能降低企业的原料收购成本。

其次,加强金融支持,为生物质发电项目提供更多低息贷款。

再次,根据生物质发电企业农林剩余物处理吨数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在税收政策上,生物质发电属于利用农林废弃物发电产业,符合国家可替代能源发展战略,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办理难度较大,有部分生物质发电企业至今还未享受到该政策,希望加快落实相应政策。

作者: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