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子华美1号 倒在审定制度上

华美1号,一个被专业人士认为对中国玉米产业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品种,不是死在赛场上,而是倒在由官员们主导的选拔赛中。

华美1号和目前我国土地上推广的所有玉米种都不同。中国官方认可的玉米长期以来是这样的:高杆大穗晚熟。而华美1号不同:矮杆密植早熟。

在中国,玉米种子对外出售,要通过政府组织的审定。审定规则是针对传统玉米种,华美1号在这些框架下,发挥不出优势。

“要和先玉335比,种植密度和先玉335一样,但华美1号的最佳密度超过6000株,先玉335为4000株多一点儿,另外先玉335比华美1号高40公分,审定时要种在一起,也遮住了华美1号的光。”知名种业人士刘石表示。

这样的审定办法,自然没有办法发挥华美1号的优势。刘石认为,这就好比在热兵器时代,测试神枪手拉硬弓的能力。

今年年初,刘石获得消息,华美1号没有通过区试。根据今年2月1日实施的《新品种审定管理办法》,玉米种子要经过2年20个不同种植点的种植,1年预试,2年区试,还要1年的生产试验,通过后方可对外销售。

这也意味着,华美1号前路叵测。刘石称,现在的办法是争取一个省一个省地通过,但省试通过只能在省内销售,当然还有希望渺茫的绿色通道。

对中国的种子审定制度,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玉米系主任、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显得很愤慨,“拼命搞研发会死在审定这一关,不搞研发会死在跨国公司手中。”他以利民33为例,作为一个优秀品种,连续四年倒在预试环节,因为强制要求这种高密度玉米种低密度测试,“而实际上大田里的玉米种植密度也比测试规定的高。”利民33是在两个省政府高官的直接干预下,才通过审定。

张世煌认为,审定标准落后,导致玉米种子的研究方向发生了根本性错误。“现在很多大的玉米公司在研发上投入很多,追求高产,结果是进退两难。”

《华美1号的创新意义》近日在种子圈广为流传,在这篇由笔名“石雷”所写文章中,称华美1号具有矮秆、早熟、耐密植、籽粒脱水快、宜机收的特点。张世煌表示,写此文的“石雷”是两个不方便透露姓名的大学教授,“石雷是一些种业专家共用的笔名,包括海外的种子专家。”

“石雷”认为这个品种代表了产业发展。 “石雷”对华美1号抱有很高期望,如果这个产品通过,后续更高密度的品种很快就会进到中国,并迅速替换落后品种。这次品种更新换代绝不局限于种质创新,更在于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的全面更新,是我国玉米育种彻底结束十年倒退、十年徘徊和经过转型走出低谷的重要契机和抓手,所以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具体而言,就是华美1号因为密植而穗小,因为早熟而有晾干时间,所以适合机械化收获直接脱粒——这有利于农民增收。

在河南许多地方,农民正放弃玉米改种大豆,因为玉米无法机械化收获,投入时间太多。目前玉米是我国少有的不能机械化收获的大田作物。这跟农业机械无关,而跟我国育种思路有关。因为我国玉米生长周期长,脱水太慢,所以收割起来容易出现损毁。连从国外引进的先玉335也是如此,先玉335在国外没有种植,似乎专为中国市场研发,具有亩产高的特点。对育种而言,晚熟就意味着光照时间长,产量更高。

不过由于育种理念的改变,比如密植矮杆,让早熟品种的产量也追赶上来。从东北到华北的广大区域内,刘石已经让华美1号和先玉335比了3年,前两年比前者产量低1.7%,第三年高3.3%,两个种子产量基本相当。这同时也表明华美1号和郑单958、先玉335一样,在播种上具有广适性,有广泛推广的潜力。

亩产高,或者说在试验田里亩产高,并不意味着能转化为农户的收益。张世煌表示,种植华美1号这样的品种,亩收入可以提高100~150元。这其中主要是机械化收割所节省的人力成本。

华美1号的“生父”是美国中型育种公司斯坦(Stine),而“养父”则是知名种业人士刘石,华美1号是斯坦公司为中国私人定制的玉米品种。刘石看到机械化收割需求所带来的机会。借由推广先玉335,刘石改变了中国玉米播种革命,而华美1号,则是一场收割方面的革命,现在看来,种业人士为此所做的努力,倒在了种业审定这面墙上。

“应该让市场来判断需要哪些种子,而不是政府。”刘石表示,“国外一个玉米种子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两年,现在光政府组织的审定就需要4年。”

;